
▲和田玉擺件《白菜》
臺海網(wǎng)5月14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崔曉旭 黃麗彬/文 常海軍/圖)福建、新疆,祖國版圖中遙相對望的海疆與邊陲,在鼓浪嶼這個文化包容與融合的小島,因援疆結(jié)緣、因玉結(jié)緣。昨天上午,作為福建援疆文化交流活動之一的“絲路瓊韻-新疆玉器展”在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開幕,展期將持續(xù)兩個月。
精美絕倫 一棵“白菜”打磨五年
據(jù)介紹,和田玉,撈于河中、呈卵石狀的玉石稱籽料,采于山上脈礦的稱山料。一般而言,籽料要優(yōu)于山料。和田玉中,羊脂玉最負盛名,而黃玉久居上品。從商周起,和田玉便一直是打造專供王公貴族的玉器的主流用料,因此史上有神玉、王玉、帝玉之稱。
此次“絲路瓊韻-新疆玉器展”共展出新疆玉器25件套,都是來自昆侖山原產(chǎn)地的和田玉雕,用料講究、做工精美、寓意吉祥。“和田玉的擺件大多寓意吉祥。”新疆昌吉州玉文化協(xié)會秘書長許連寶介紹。比如其中一件精美的和田玉擺件白菜,諧音“百財”,是玉雕作品中很常見的雕刻題材。玉白菜,取材于人們的日常生活,是指用玉石雕琢的白菜,其諧音為遇百財,寓意吉祥。據(jù)介紹,這件作品的石材“沉淀”了二十多年,才由大師開始雕琢,雕工就花了五年工夫。
此外,一組和田玉生肖擺件也很有意思,一共十二個。十二生肖有著不同的寓意,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美好的愿望。

▲和田玉《十二生肖》
以玉為媒 推動閩疆文化交流
“這次以玉為媒,把昌吉州的和田玉和瑪納斯的碧玉帶到鼓浪嶼展出,通過文化交流推動福建跟新疆人員的互相往來、文化精品的共享,更好地完成援疆的使命。”昌吉州黨委副書記、福建省對口援疆工作前方指揮部總指揮長黃鶴麟說,“以玉釋史、以玉為橋,讓中國四大名玉的新疆玉器從廣袤西域移步到東海之濱,讓公眾充分了解新疆玉器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體驗絲綢之路繁華,有效發(fā)揮東南海絲發(fā)源地與新疆陸上絲路發(fā)源地紐帶作用。”
據(jù)悉,今年是福建省對口援疆工作20周年,新疆昌吉州是福建省對口援疆的所在地。2017年以來,福建省第七批援疆工作隊197名干部人才在深入推進脫貧攻堅、項目援建、產(chǎn)業(yè)帶動等方面聚焦用力,民生改善、扶貧攻堅項目建設達到18億多元,圍繞重點發(fā)展產(chǎn)業(yè)集群先后引進企業(yè)101個、實際到位資金在去年底達78億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