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里大道與嘉禾路交會處的軍民團結大榕樹。
臺海網(wǎng)7月2日訊 據(jù)廈門日報報道
殿前街道地處廈門本島北部重要門戶地帶,是廈門解放、新中國建設乃至后來改革開放、新時期轉型升級的前沿陣地。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chǎn)黨先鋒模范作用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殿前街道也因此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印記。在紅色七月到來之際,我們特別推出系列報道,以銘刻紅色歷史,傳承紅色文化。
文/圖 本報記者 王飛穎
通訊員 陳鑒武 汪紅星
軍民團結大榕樹
三位女大學生黨員來這里開展地下工作,后在村民掩護下安全轉移
湖里區(qū)殿前街道馬垅社區(qū)一向以榕樹大、多而著名,社內榕樹眾多。其中有兩棵榕樹,在那個烽火年代中見證了百姓對我黨我軍的擁戴與支持,被命名為“軍民團結大榕樹”。
湖里大道與嘉禾路相交處西北角,小山崖上有一棵大榕樹,遠遠就能望到。榕樹枝繁葉茂,四五人才能合抱,樹蔭覆蓋超過200平方米,樹上垂掛下無數(shù)根須,在炎炎夏日蔭庇了一方小小的公園。在榕樹圍欄上,我們看到了“廈門市湖里區(qū)紅色文化保護單位:‘軍民團結大榕樹’”的牌匾。
“這棵榕樹見證了那段革命的歲月。”當?shù)厝诉@樣說。1948年1月,有3個女大學生黨員來到這里建立聯(lián)絡點、開展地下工作,這里地勢復雜,容易躲藏,便于遠眺敵情。而當時的馬垅村民以質樸的革命情感,不僅庇護了共產(chǎn)黨員和聯(lián)絡點,還積極提供情報、幫助傳遞信息,并在1948年10月局勢嚴峻時,掩護了3位共產(chǎn)黨員安全轉移。
另一棵榕樹在馬垅社區(qū)活動中心附近,是一棵看起來有點凋零的榕樹,當?shù)厝朔Q之為“再生榕”,古樹曾經(jīng)枯死,但又復活重生。它見證了1949年解放廈門時解放軍從寨上登陸后途經(jīng)馬垅休整時,馬垅村民們踴躍地將家中食物送來慰問解放軍的場景。
“由于歷史沿革,轄區(qū)內的很多紅色文化遺址已經(jīng)湮沒,但這兩棵榕樹存留,所以我們一直重視保護。”湖里區(qū)殿前街道相關負責人透露。1995年馬垅社區(qū)在修建周邊道路時,特地把大榕樹保護起來。2014年又對大榕樹周圍進行了改造,設置了石桌石椅、豎立牌匾。2016年,再生榕受到“莫蘭蒂”臺風的摧殘,現(xiàn)在也得到整枝養(yǎng)護。
中共(閩中)廈門工委地下交通站
掩護接送往來廈泉的黨內同志,為解放廈門奠定基礎
沿海堤路向北行,路過高崎小學后不遠,由一處路口右轉步行進入高崎社,不到200米,有一排相連的自建小樓,面朝小樓最靠右的一棟為紅色,雖然矮些,卻最醒目。“這就是當年我黨在此建立的地下交通站舊址。”湖里區(qū)殿前街道的工作人員介紹。正當我們緬懷紅色歷史時,走來一位五十多歲的村民老魏:“這就是我家,這棟房子位置就是當年的交通站所在!我叔叔就是共產(chǎn)黨員!”據(jù)他介紹,當年這邊是一排閩南傳統(tǒng)民居,正門在更左邊一些,而交通站就設在最右邊的這處偏房巷道。老魏很熱心地介紹:“當年我們這里是村子的最后面,再往后就是山,方便撤離。我叔叔生前常和我講這些。”
1946年,中共閩中地下組織在如今的殿前一帶建立了交通站,以高崎為前站、寨上為后援開展工作,掩護、接送往來于廈門與泉州之間的黨內同志,發(fā)展黨員,為解放廈門奠定了基礎。在相關資料中,有關交通站的故事有很多,比如高崎、寨上互為依托,聯(lián)手轉運從晉江監(jiān)獄中營救出來的地下黨員、游擊隊員,傳送重要文件等等。
從湖里長浩路向南進入寨上社,在城中村里步行幾分鐘,就到了一棟帶有院子的自建小樓,這里是當年交通站一位負責人陳三進的家。這位須發(fā)俱白的老人已經(jīng)有些重聽,但依然神采飛揚。他的兒子告訴我們:“當年家里在村中算富戶,有多余房間可以提供給地下黨員,就成了交通站的重要場所。以前一直是青瓦房,2006年才翻建成現(xiàn)在的小樓。”據(jù)他介紹,直到十幾年前,當年和他父親一起共事過的革命同志,還時常來到這里聚會。“以前資料或關系遺失的同志,還會找上門來讓我父親幫忙寫證明,我父親都會據(jù)實出具。”陳三進的兒子說。
【親歷者說】

▲親歷者陳瑞伯。
陳瑞伯:“母親說跟他們沒錯”
“當年我還很小,十幾歲吧,記得表叔讓我去接兩個人,后來我知道是施能鶴和鄭秀寶,當時是不知道的。我?guī)退麄兞嘞渥?,后來幫他送消息、?lián)絡群眾宣傳,和幾個小伙伴陳三進、謝永昌、鐘文才一起,運行著寨上的地下交通站。”陳瑞伯已經(jīng)是八十三歲的老人了,從電力系統(tǒng)退休多年,依然精神矍鑠,對當年的事記憶猶新。
寨上地下交通站的革命往事,陳瑞伯曾有一篇文章《憶寨上交通站》,收錄在2000年出版的《風雨鷺江廈門閩中地下黨的回憶與史料》中,從如何推動寨上小學成立以方便兩位共產(chǎn)黨員有駐留的合理身份,到如何與高崎交通站互動,掩護撤退和發(fā)展黨員……但和我們聊起來的時候,老人沒有太多“高調”,更多呈現(xiàn)出對黨質樸的情感。“當時鄭秀寶問我:‘當共產(chǎn)黨員是要殺頭的,你怕不怕?’我說:‘不怕。’為什么不怕?我母親也支持,說,他們兩個是有學問的人,跟著他們沒錯。”
【鏈接】
殿前有4個“紅色文化保護單位”
今年年初,湖里區(qū)委、區(qū)政府命名了一批湖里區(qū)紅色文化保護單位,有4處在殿前:中共(閩中)廈門工委高崎地下交通站、馬垅軍民團結大榕樹、后蓮萍解放戰(zhàn)場遺址、廈門海堤紀念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