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葫蘆絲表演《花開如云》

■歌伴舞《媽媽的月亮船》

■歌伴舞《小袋鼠之歌》。

▲女聲獨唱《長鼓敲起來》。

架子鼓表演《鼓韻》。
舞臺上,9歲的小朋友身穿云南少數民族服裝,用葫蘆絲吹奏出《花開如云》,悠揚的旋律讓居民們贊嘆不已。昨天下午,廈門市第十屆和諧鄰里節(jié)暨“道德模范故事匯”基層巡演走進海滄區(qū)海滄街道海興社區(qū),社區(qū)居民通過歌曲、樂器表演和詩朗誦等豐富多彩表演形式,表達生活在海滄的新老廈門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對道德模范的敬重,以及對文藝生活的喜愛。
本場活動由市委文明辦等單位主辦,廈門晚報社、海滄區(qū)委文明辦、海滄區(qū)海滄街道共同承辦,海滄街道海興社區(qū)、海興社區(qū)書院協辦。
架子鼓葫蘆絲歌伴舞 精彩演出讓人刮目相看
昨天下午3點半,在海興社區(qū)居委會附近的廣場,10歲的小朋友邱揚鈞帶來激昂有力的架子鼓表演《鼓韻》,直接將和諧鄰里節(jié)掀起一陣高潮,吸引了許多附近居民前來。邱揚鈞雖然年紀小,卻“文武兼?zhèn)?rdquo;,不僅會打架子鼓,最近還在學手風琴,而且還會打五祖拳。居民關先生說:“小小年紀,讓人刮目相看。”
曾經在本報葫蘆絲公益培訓班學習的袁帥小朋友只有9歲,他身穿云南少數民族服裝,帶來《花開如云》葫蘆絲獨奏,頗為引人注目。他的葫蘆絲啟蒙老師李美鶯說,袁帥不僅會葫蘆絲,還會拉二胡,之所以推薦他上臺表演葫蘆絲獨奏,是因為小袁帥的吹奏技藝已經達到了中上水平,更能向觀眾精彩展現葫蘆絲快板、慢板的魅力,傳播這項民族樂器。
海興社區(qū)的幼兒園老師宋夢莎帶來了女聲獨唱《長鼓敲起來》,學過聲樂的她曾多次參加過歌唱比賽,她將這首民樂唱得婉轉動聽。
宇琳文化藝術培訓學校的劉欣予和趙閩瑤帶來了歌伴舞《媽媽的月亮船》和《小袋鼠之歌》。此外,該校的學生們還帶來了《公主的夢想》《動感娃娃》和《小小太陽花》等舞蹈表演。居民李小姐說,小朋友的笑容讓人看著心都快融化了。
傳頌老黨員模范故事 小學生詩朗誦感動居民
在海滄的社區(qū)里到處活躍著熱心的志愿者,他們熱心公益的故事被居民口口相傳,甚至改編成詩歌、舞蹈等。
“他當過兵,是一位老黨員和勞動模范,叫我們好好學習剛強做人,是同學們的好榜樣……”來自不同小學的四名小學生,用稚嫩的聲音,充滿真情地奉獻了一首詩朗誦《放飛夢想》,講述海滄居民張洪國樂于助人、不求回報的故事。
居民劉先生說,以前經常在報紙上看到張洪國老人幫助海滄的社區(qū)組織文藝活動,成為學校的校外輔導員等事跡,令人敬佩。如今,那些故事通過4個孩子的朗誦表現出來,能感染更多的人。
4名小學生的家長告訴記者,孩子們都非常喜歡朗誦表演,雖然來自三個不同的學校,但是他們很有默契。為了給觀眾帶來完美的表演,他們進行了多次排練,這是他們第一次合作朗誦表演,能完整而帶感情地進行朗誦,已經非常不錯。
鄰里節(jié)讓居民走出家門
帶動居民參與社區(qū)活動
對于和諧鄰里節(jié)來到社區(qū),居民林先生特別有感觸,他說:“我們每年都很期待和諧鄰里節(jié)的到來。小社區(qū),大融合,和諧鄰里節(jié)帶給居民歡樂和感動,讓居民走出家門,互相交流和認識,居民之間更熟悉,也會更主動地參與社區(qū)的各項活動了。”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海滄街道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目前仍通過不同的方式,特別是依托社區(qū)書院的形式,引導社區(qū)居民自發(fā)傳承和發(fā)揚“耕以養(yǎng)生,讀以明道”的耕讀文化,弘揚海滄人的主人翁意識、無私奉獻精神和愛土愛鄉(xiāng)情懷,形成良好的家風,培養(yǎng)居民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
海興社區(qū)居委會負責人表示,在社區(qū)書院互幫互助精神的引領下,社區(qū)時常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的善行義舉。社區(qū)還設立了暖陽新廈門人活動中心、自貿試驗區(qū)員工子女四點鐘學校等關愛社區(qū)居民的項目,讓鄰里更加和諧,讓居民住在社區(qū)真正感到暖心。
【聲音】
傳承和諧鄰里美德
讓居民愛小區(qū)愛社區(qū)
海滄區(qū)委文明辦負責人表示,廈門市第十屆和諧鄰里節(jié)暨道德模范故事匯基層巡演活動已走進了海滄街道、嵩嶼街道、新陽街道等三個地方,通過文藝表演和道德模范故事巡演,不僅促進家庭和睦、親人相親相愛、鄰里互幫互助以及下一代健康成長。同時也向社會傳遞正能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和諧鄰里的美德繼續(xù)傳承,讓每個居民不僅愛小家,還要愛小區(qū)、愛社區(q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