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微博)4月2日訊 (廈門晚報文/記者 徐雁寧 圖/劉東華)當(dāng)絕大多數(shù)楊梅樹還掛著青果時,位于灌口大板山的一片楊梅林卻掛著紅燦燦的果實,“五一”之前就能大批采摘了,比市面上的其他楊梅足足提早了一個多月。
昨日,記者來到這片位于益莊楊梅園的楊梅林,只見漫山遍野的楊梅樹上點綴著一顆顆成熟的楊梅,個不大,但顆顆飽滿,在陽光的照射下,晶瑩剔透,嬌艷欲滴。送入口中,清甜中透出一股微酸,和市面上的其他楊梅口感大不一樣。
為何這片楊梅林這么早就成熟了?益莊楊梅園負責(zé)人老洪說,這個品種的楊梅叫“特早1號”,早熟是其最主要的特點。此外,春節(jié)以來,廈門的氣溫一直比較高,加上雨水少,很適合楊梅生長。
除了成熟早,這里的楊梅采摘期近兩個月,而普通楊梅的采摘期只有10天左右。這又是怎么做到的?原來,這里的楊梅并不是單一品種,而是按照成熟期的早晚分區(qū)種植,“特早1號”進入尾聲后,早熟品種的楊梅隨之跟上,隨后是中熟品種、晚熟品種。最晚熟的品種,是廈門市民最熟悉不過的“東魁楊梅”。近年來,在本報的持續(xù)報道下,“大如乒乓球”的“東魁楊梅”早已名聲在外,甚至走出國門。
自駕路線
島內(nèi)——杏林大橋——灌口(往同安方向3公里紅綠燈左拐,左側(cè)是加油站)——東輝村(按提示牌繼續(xù)前行2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