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記者 李小慶 攝影/謝培育
春仔花,閩南地區(qū)的婦孺皆不陌生。一根鐵線,紅絲纏繞,幾捏幾折,就是一朵花的形狀,用一根細小的木棍串起來,在特別的時間里,別在頭上。
嫁娶之時,鑼鼓喧天而來,新娘頭上一定有一朵春仔花,紅艷艷地盛開,去到婆家,婆婆和各宗親的婦女頭上,也一定有一朵這樣的花;年前的回娘家,老母親同樣要準備成雙成對的春仔花,讓女兒帶著回婆家,寓意對女兒新生活的祝?!?/FONT>
所以,它一定是紅色。因為是頭飾,像發(fā)卡一樣小巧精致。“春仔花”可分為普通場合用的 “春花”,新婚時用的 “新娘花”、“婆婆花”,祝愿用的“孩童花”、“壽花”,喪事用的“答禮花”等。它們是扎花的一個品種,實際上就是一種仿真花。
在過年或喜慶的場合,女性將紅紅的春仔花戴在頭上增添喜氣。每一朵春仔花,都代表不同的吉祥含義。例如新娘帶上“雙十榴”,祈求早生貴子,時時幸福;新娘送給婆婆“福鹿”,祝福婆婆福祿雙全;祖母所帶的“福龜”,代表長壽健康……春仔花就是扮演帶給眾人幸福未來的角色,這就是它簪在每個幸福人的頭上的原因。
而在洪朝選的故居,翔安洪厝村,就成為春仔花的主要發(fā)源地之一。至今,洪朝選的后輩們,上到七八十歲的老人,下到六七歲的小孩,還在執(zhí)手拈花。過去,春仔花是洪厝村貼補家用的必備手藝,上山務(wù)農(nóng)完,或者身體不適,做春仔花變成她們的唯一選項。靜靜地坐在那里,雙手在絲線中變換,做成疊,做成箱,等待花販子的來敲門。
別村出去打工的姑娘們,閑來沒事時,這家泡泡茶,那里逛逛街,但是洪厝的姑娘們不同,她們不大愛逛街,不大愛串門。沒事的時候,就拾起手上的活計,或者搬個凳子坐一堆,曬曬太陽,嘻嘻哈哈,孩提和青春就這么過去。凡是嫁進來洪厝的,沒幾天也都學(xué)會了,還偷偷地教會娘家的姑娘;嫁出去的洪厝姑娘,把手藝也帶到她所在的那個村,于是,花販子也跟了去。這延續(xù)上百年的春仔花手藝,跟著洪厝村的姑娘們,四散開來。
這竟能生出一股嫻靜之氣來。因為大多會自己做花,在自己人生最重要的時刻,洪厝的姑娘們大多親自出手,一纏一繞一捏,把平生最滿意的那朵留給自己,也親手注下對未來滿滿的期許。
在翔安洪厝,這一個個深入到戶戶的家庭小作坊,除了堅持著手工藝活的興盛不衰,也堅持著這一民間習(xí)俗的長期不落。
本期最廈門之“戀戀老手藝”,我們關(guān)注洪厝村的春仔花,關(guān)注扎花人的生活方式。
【戀戀老手藝】
廈門老手藝 一起來發(fā)掘

裁縫、造船匠、修表工、織布機前的婦女、游街串巷鏘刀磨剪子的匠人……這些數(shù)年、數(shù)十年前常見的老手藝,有的已經(jīng)消失,有的正在消失,也有一些人滿懷熱情,在盡力復(fù)活它……
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大工業(yè)及信息工業(yè)的沖擊,使一些東西漸漸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中,這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不論它今天面臨怎樣的處境,我們都懷著一種積極的心態(tài),趁它還在,對它給予更多的關(guān)注和支持。這是最廈門周刊推出的系列專題“戀戀老手藝”的目的。
我們懇請有識之士為我們提供更多的廈門老手藝的線索,我們一起發(fā)掘、留住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