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多年前,經(jīng)濟不發(fā)達,村里沒有碾米機,每到6月份,第一季水稻收割后,洪雪華就得用籮筐挑著稻谷,到幾公里外的馬巷鎮(zhèn)上去碾?!奥泛苓h,我又挑不了太重,為了碾七八十斤稻谷,出一身汗不說,還得花費好幾個小時。”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洪雪華非常感慨。
1979年,洪雪華決定和人合開一家碾米店,一來賺點錢,二來減輕下自己和鄉(xiāng)親們的負擔。剛開始的10多年,生意很好,每到6月或春節(jié)前,需要糯米粉的人多,來碾米的人常常排成長隊,“碾一擔稻谷5毛錢,最多一天可以賺200元,平均每天有70-80元”。那時候,這是個不錯的收入,洪雪華每天得守在店里。
大概從1996年開始,因為村里的土地被大量征用,種田的人越來越少,來碾米的人開始銳減,合作伙伴也走了,去做更賺錢的生意,留下洪雪華一個人堅守著。
從2000年開始,碾米店接待的客人很少了,“大多數(shù)人買現(xiàn)成的米,省時又省事?!边@幾年,雖然碾米的價格從30年前的5毛錢一擔提高到8元錢一擔,但洪雪華的收入?yún)s比以前少很多,“一天最多6個人,有時一個都沒有,一個月收入就100多元,比我種菜賣還少”。在三臺機器中,磨糯米粉的用得最多,碾米的第二,而碾飼料的有七八年沒用過了,“因為村里基本沒人養(yǎng)豬什么的了”。
盡管生意清淡,但還有一些人需要,尤其是過年前,“他們說了,如果你關門了,我們?nèi)ツ睦锇??”為了這些鄉(xiāng)親,洪雪華繼續(xù)把碾米店開著,不過她早上6點多開門后,人不再在店里守著,而是把電話留在門板上,有人打電話,她再出來?!熬彤斪鳇c好事,等我做不動了,再關……接班人?這點錢,哪個人會來接班?。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