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老伯今年75歲了,他依稀記得,粿印板是從奶奶手中傳下來的。它長約30公分、寬約10公分,由一塊雕刻著花樣的底板和兩塊雕成不規(guī)則曲線的側(cè)板組合而成。70年過去,板上的花紋依然很清晰,邊緣也十分光滑,拿起來一聞,還能聞到淡淡的米糕香。
李老伯回憶,小時候,饞嘴的他總是喜歡看大人做米糕,做這種米糕時,得先選上等的糯米泡上一天,等糯米熟軟了,曬干,再用小石磨手工磨成糯米粉,煮上適量黑糖水或油蔥水,待冷卻后,加到糯米粉里和成糯米團(tuán)。依個人口味,可在糯米團(tuán)加上搗碎的芝麻或花生,再將糯米團(tuán)壓入粿印板,印出一塊塊有花紋的米糕,最后上蒸籠蒸熟。經(jīng)過反復(fù)揉搓的糯米團(tuán),富有彈性,吃點起來很純香,Q勁十足,“雖然制作過程繁瑣,但這美味完全值得等待”。
因為米糕做起來較麻煩,所以現(xiàn)在很少有人做了,大多是做“炸棗”來代替糯米糕。李老伯說,雖然現(xiàn)在有些糕點作坊有做糯米糕,但口味和嚼勁都不如自己做的好。現(xiàn)在,李老伯也不做米糕了,但只要一看到這塊粿印板,就會想起兒時那些喜慶的節(jié)日里,看著大人們做米糕的快樂情景和一起分享米糕時的幸福畫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