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了“熊孩子”們的節(jié)日,嬰童消費市場的安全問題再次成為關注焦點。
臺海網(wǎng)6月1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孫春燕 通訊員 呂一峰/文 常海軍/圖)昨日,導報記者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隨著消費理念的變化,近年來,很多家長選擇購買進口兒童用品,嬰童市場上跟“洋貨”沾邊的都賣得不錯。
可是,進口的兒童用品就安全了嗎?廈門檢驗檢疫局通報顯示,進口兒童玩具、嬰幼兒紙尿褲、食品接觸產(chǎn)品等很多“不合格”,海淘嬰童用品要尤其小心。
嬰童市場“洋貨”受歡迎
對80后媽媽小吳來說,給寶寶最好的用品,是她愛寶寶的最大表現(xiàn)。韓國飲料、法國油畫棒、日本沐浴露、澳洲維生素、美國磨牙棒……只要是孩子需要的、喜歡的,一律都要進口的,即便花重金也在所不惜。
雖然吳小姐在很多人看來,有點“神經(jīng)質(zhì)”,對進口商品過分崇拜,但不可否認的是,如今的嬰童消費市場上,很多家長認為“進口的就是安全的”,即便進口產(chǎn)品價格高高在上,買起來也毫不手軟。蔡小姐在廈門一家事業(yè)單位工作,因為3歲的兒子,不僅自己消費了不少進口商品,而且還吸引了不少同事和朋友成為“粉絲”,常常幫大家海淘進口貨。“從兒童退熱貼到書包,從牙膏牙刷到麥片餅干,海淘的每件商品都很暢銷。”蔡小姐透露,海淘和代購的嬰童用品,很容易在家長中形成規(guī)模效應,比如一款韓國的兒童牙膏,一個家長說好用,結果一次就收到了16支的訂單。不僅如此,雖然代購現(xiàn)在很盛行,但嬰童用品的利潤依然比較可觀,通常利潤率都在一倍左右。
進口嬰童用品風險也不小
“洋貨”如此暢銷,可是“洋貨”真的就萬無一失嗎?昨天,廈門檢驗檢疫局通報過去一年嬰童用品的檢疫結果,顯示“洋貨”風險也不小。
據(jù)了解,去年一年,廈門檢驗檢疫局共計檢驗進口兒童玩具187批、353.7萬美元,包括食玩類玩具以及竹木制早教玩具等,其中發(fā)現(xiàn)不合格14批;同時,共計檢驗進口嬰幼兒紙尿褲494批、5184.76噸、2933.73萬美元,發(fā)現(xiàn)不合格217批、1276.53噸、912.75萬美元;共計檢驗進口食品接觸產(chǎn)品(含兒童餐具、嬰兒奶瓶等)984批、1805.84萬美元,發(fā)現(xiàn)不合格196批、166.48萬美元,主要是金色葡萄球菌、鉛鎘鎳不合格。
而今年前五月,廈門檢驗檢疫局共檢驗進口嬰幼兒紙尿褲160批、1306.45萬美元,發(fā)現(xiàn)不合格117批、574.19萬美元,較去年不合格批次有上升趨勢。
同時,共檢驗進口食品接觸產(chǎn)品(含兒童餐具、嬰兒奶瓶等)125批、362.5萬美元,發(fā)現(xiàn)不合格28批、118.1萬美元。近2000個奶瓶因奶嘴揮發(fā)物含量不符合國家強制性標準要求,已經(jīng)由廈門東渡口岸被退運出境。
廈門檢驗檢疫人員提醒,消費者在“海淘”大潮中尤其要加強兒童消費品安全意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