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海網(wǎng)6月28日 據(jù)廈門晚報訊(文/圖 記者 曾海林)“我家有一盒1955年的老茶,還是當年福建省崇安縣供銷社的茶?!弊蛉?,市民陳先生致電本報時,聲音中充滿激動。
接到電話后,記者立即趕往夏商周古玩城一睹老茶“尊容”。陳先生拿出用泛黃的舊報紙包裹的一個小木盒。巴掌般大小的方形小木盒上,寫著“武夷巖茶半巖水仙”以及“1955.3 藏品”等字樣。在一張繁體字的說明標簽上,有著武夷巖茶的特點介紹,以及茶葉的沖泡方法。記者注意到,與當前一些茶商宣傳的“七泡有余香”不同,說明標簽上標注“可泡三次,一泡半分鐘即飲,二泡二分鐘,三泡三分鐘”。
陳先生說,這盒老茶是他家老房子拆遷時,從一個閣樓上發(fā)現(xiàn)的。當時一起發(fā)現(xiàn)的還有不少古董字畫等。陳先生是廈門人,年輕時被福州公司外派到香港上班,一去就是30多年。沒想到回來后,老祖宗竟然留給自己不少“寶貝”。
廈門錢幣收藏家、野歐藏品負責人肖健表示,這應該是廈門迄今發(fā)現(xiàn)的最老的武夷巖茶。肖健有收藏老茶的習慣,他坦言,這樣的老茶還是第一次見到。
由于不知道該款老茶的真假,陳先生和記者帶著老茶去找廈門茶葉協(xié)會秘書長陳志雄鑒定。陳志雄察看后表示,這應該是真品。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武夷巖茶制作技藝傳承人葉啟桐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武夷山市過去叫福建省崇安縣,那時候茶葉以外銷為主,國內(nèi)買茶實行配售制,消費者不容易買到,因而這樣的茶目前非常稀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