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6月20日的世界難民日,總臺記者曾探訪位于黎巴嫩首都貝魯特夏蒂拉難民營的巴勒斯坦記憶博物館。臨近歲末,總臺記者再次來到這里。在黎以沖突的影響下,這間博物館有著什么樣的經(jīng)歷?
總臺記者 王雪靖:臨近歲末,我們再次來到夏蒂拉難民營。75年前,為了收容在第一次中東戰(zhàn)爭中流離失所的巴勒斯坦人,黎巴嫩貝魯特的西南部設(shè)立了這座難民營。如今在這里,最初的簡易帳篷變?yōu)榱藰欠?,居民?shù)量也擴(kuò)張到了近萬人,但戰(zhàn)爭的陰霾卻從未真正消散。

進(jìn)入難民營,不變的還是如蜘蛛網(wǎng)般的私接電線,讓本就狹窄的街道更顯得灰暗擁擠。在難民營中的巴勒斯坦記憶博物館門前,76歲的館長穆罕默德哈提卜早已等候多時。2005年,他創(chuàng)立了這間博物館,希望留住家的記憶。但是近幾個月,這間博物館卻已許久沒有開門。

巴勒斯坦記憶博物館館長 穆罕默德·哈提卜:我的生活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我不確定自己是否還能活下去,博物館也關(guān)閉了,生活很艱難,因?yàn)樗腥酥荒芟胫陨砗图胰说陌踩?/p>

今年9月,黎巴嫩真主黨武裝和以色列的沖突陡然升級。在此期間,首都貝魯特也遭到以軍的猛烈空襲。為了躲避危險(xiǎn),難民營中的許多人不得不離開,尋找安全的容身之所。

巴勒斯坦記憶博物館館長 穆罕默德·哈提卜:我認(rèn)識的很多人都離開了自己的家,離開了他們的工作崗位,去了他們自己認(rèn)為是安全的地方,盡管其實(shí)并不安全,因?yàn)樵诶璋湍燮鋵?shí)并沒有安全的地方,即使是街上也不安全。人們在情感上、心理上也都受到了影響,我們并不確定未來會發(fā)生什么,因?yàn)閷ξ覀儊碚f,這不僅是一場戰(zhàn)爭,而是毀滅,是殺戮和毀滅。

采訪時,我們遭遇了停電,這在夏蒂拉難民營非常常見。哈提卜雖然有一臺小型取暖器以備過冬,但也因?yàn)殡娏Χ倘辈⑽凑J褂谩kS著冬季的來臨和生活的顛簸動蕩,哈提卜健康狀況愈發(fā)令人擔(dān)憂。但對于博物館的未來,他的信念強(qiáng)烈且堅(jiān)定。

巴勒斯坦記憶博物館館長 穆罕默德·哈提卜:我希望博物館能夠繼續(xù)開下去,因?yàn)楫?dāng)人們來參觀時,我們討論歷史,我們討論文化,我們談?wù)撜诎l(fā)生的事情等話題。我的愿望是這間博物館可以回到我出生的那個村莊,那里距離黎巴嫩邊境只有8公里,這是我的愿望?!緛碓矗貉胍?a target="_blank">新聞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