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又見“連鎖反應”:當?shù)貢r間6月23日,歐洲理事會決定給予烏克蘭歐盟候選成員國地位,并稱一旦所有規(guī)定條件得到“充分滿足”,理事會將“采取下一步行動”。
繼公開選邊站隊、對俄施行無差別制裁后,歐盟咋又打起了“安慰牌”?

6月23日,歐盟峰會現(xiàn)場。圖源:外媒
一
歐盟與烏克蘭的“雙向靠攏”已延續(xù)數(shù)年:2014年,歐盟同烏克蘭簽署聯(lián)系國協(xié)定;2016年,雙方簽署深入和全面自由貿(mào)易協(xié)議;要說歐盟東部伙伴關系和睦鄰政策的優(yōu)先合作對象,烏克蘭“當仁不讓”;俄烏沖突烈度升級,為烏克蘭入盟按下加速鍵。
歐盟為何對烏克蘭青眼有加?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直言,“歐盟有關政治姿態(tài)是向俄羅斯發(fā)出‘強烈信號’”。俄烏沖突不僅是兩國軍事沖突,更是美西方與俄羅斯之間政治、經(jīng)濟、意識形態(tài)及國際秩序理念的混合角力。
對歐盟而言,通過政治經(jīng)濟紐帶穩(wěn)住烏克蘭,一方面是對該國親西方政策的肯定,另一方面可對俄羅斯進行外交反擊;對烏克蘭來說,其入盟的最大動機也并非經(jīng)濟考量,而是急于證明本國已脫離“俄羅斯世界”。
盡管俄方明確表態(tài)歐盟不是軍事集團、不反對烏克蘭加入歐盟,可一旦美國進一步裹挾各方,將烏克蘭入盟作為“入約”跳板,歐洲的和平與安全或?qū)⒈贿M一步葬送。
烏克蘭究竟何時入盟?輿論普遍分析指出,烏方“排隊之路”道阻且長。
要知道,“歐盟候選成員國”與“歐盟成員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以排在烏克蘭前面的5個候選國(土耳其、塞爾維亞、黑山、阿爾巴尼亞、北馬其頓)為例,土耳其1999年即名列候選國,至今未有入盟跡象;北馬其頓成為候選國已有17年,阿爾巴尼亞也有8年——該國總理甚至放話,烏克蘭人對快速入盟“不應抱有任何幻想”。
此外,歐盟候選成員國入盟談判通常分為35個章節(jié),候選國需通過漫長談判取得各成員國同意及歐洲議會批準,方能完成入盟程序。且不說各成員國對烏克蘭入盟態(tài)度不一,就算只看入盟及格線,烏克蘭在司法改革、應對腐敗等方面離歐盟設下的標準也還有很大差距。

加入歐盟的主要環(huán)節(jié)(圖源:央視新聞)
換言之,歐盟做出的“政治姿態(tài)”,很有可能僅止步于“姿態(tài)”。
二
應該說,烏克蘭拿到入盟號碼牌,是歐盟近年擴大進程中的關鍵時刻。自2013年克羅地亞入盟以來,歐盟近10年未有實質(zhì)性擴大,甚至一度出現(xiàn)“擴張疲勞”。
部分歐盟官員將吸納烏克蘭入盟視為“道德責任”,稱烏克蘭為“西方價值觀”而戰(zhàn)、歐盟的未來取決于烏克蘭;至于“情緒政治”之外,烏克蘭入盟對歐洲社會及地緣政治的長期影響,則極少有人關心。
烏克蘭一旦入盟,極易造成“歐盟反對歐盟”的局面。一方面,烏克蘭需要其他成員國提供巨額經(jīng)濟補貼,這無疑會助長西歐國家的“疑歐”情緒,加劇成員國之間的隔閡;與此同時,更多新成員國加入將使歐盟決策機制日益繁瑣。正如德國總理朔爾茨所說,如果不進行制度改革(如在外交等領域使用有效多數(shù)投票而非集體一致原則),歐盟擴大不會真正奏效。
從外部看,烏克蘭入盟“漩渦”,也會讓歐盟陷入兩難或多難境地。倘若歐盟最終讓烏克蘭吃下閉門羹,就會挫敗歐盟周邊國家“歐洲-大西洋一體化”愿景;可要是歐盟快速準許烏克蘭開啟談判,不僅會給烏方帶來不切實際的希望,對于排隊已久的巴爾干國家也沒法交代。
長期以來,歐盟與其鄰國的關系受到功能失調(diào)的入盟過程掣肘,如何處理烏克蘭候選成員國地位,如何均衡大周邊地區(qū)和亞太地區(qū)戰(zhàn)略,將牽涉到歐盟未來區(qū)域觀念的重新校準。
過去,歐洲一體化更多通過市場擴大和政策轉(zhuǎn)移推進,烏克蘭取得歐盟候選成員國地位,則體現(xiàn)出基于權(quán)力和競爭的地緣政治邏輯。“大國政治”回歸歐洲,帶來的是歐盟的無方向感和脆弱性。
尤其是,未來的歐洲構(gòu)想究竟是基于法國的“歐洲政治共同體”,還是德國的“傳統(tǒng)一體化模式”?是基于中東歐等國的地緣政治邏輯,還是部分歐洲人的文明沖突邏輯?這是事關歐盟未來的大問題。對此,歐盟恐怕需要深思慎擇——畢竟,北約東擴的歷史誤判前鑒不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