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網站1月13日發(fā)表題為《鮑里斯·約翰遜拯救自己的唯一方式可能超出他的能力》的文章,作者為拉蒂卡·伯克,全文摘編如下:
就這樣開始了。三名保守黨議員要求鮑里斯·約翰遜辭職。
這在兩年前是不可想象的。當時這位英國首相剛剛以較大優(yōu)勢贏得議會選舉,脫歐的事情還沒辦完。
所以哪里出了問題?
某種程度上,正是讓約翰遜在政壇上無比活躍的那些品質有可能讓他這顆明星墜入黑洞。
他能夠裝瘋賣傻,插科打諢,避實就虛,像章魚變色一樣改變自己的政治立場。這些能力讓他從倫敦市長神奇地升職為英國首相。
鮑里斯甚至都不需要姓氏,公眾可以直呼其名。對于他的這些滑稽表演,公眾要么欣賞,要么容忍,因為他總是積極地與公眾以及公眾的愛國精神對話。
在政策和指導原則上,他總是輕松對待。這樣做可能是件好事,因為這讓他能夠輕而易舉地持有各種相互矛盾的立場。
而且鮑里斯總能化險為夷——直到現在。
對唐寧街10號聚會的披露使約翰遜面臨擔任首相以來最嚴重的壓力。約翰遜現在“命懸一線”。
可笑的是,約翰遜試圖辯解,稱自己參加聚會“嚴格來說符合規(guī)定”,因為他以為那是“工作活動”。
這是典型的約翰遜式做法,也很可能是他失敗的原因。他太習慣于轉危為安,以至于他想在公眾面前再試一次,只是公眾現在更希望早日告別封鎖和疫情創(chuàng)傷。
這在政治上是致命一擊。
有關唐寧街10號在封鎖期間舉行聚會的每一條爆料,都會揭開封鎖期間受苦之人的傷疤。工黨領袖基爾·斯塔默在“首相問答”環(huán)節(jié)中沒完沒了地講述那些受苦之人的悲慘故事,比如有的人因為遵守規(guī)定而無法向至愛之人告別。
未來幾周,英國政府高級官員休·格雷將完成她對唐寧街聚會的調查。如果她譴責首相,那么首相就可能辭職。
但即便他不辭職,也很難看到他還有什么出路。
由于反對黨領袖沒有什么魅力,內閣內部也沒有強大對手,約翰遜還有短暫的時機可以振作起來。
但他要想重新討好那些不高興的后座議員,就需要清理他的團隊,那將意味著解雇一些人——這是他非常不愿意做的。他還需要在唐寧街加強紀律,在國內政策上做出一些艱難的決定。
三名后座議員公開表達不滿并不等于他的領袖地位馬上面臨挑戰(zhàn)。
但他受到了警告,他的議員對他感到厭煩,而且沒有人再毫不猶豫地用過去常用的那種口吻說,約翰遜將帶領他們走向下一場大選。(來源:參考消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