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軍已從巴格拉姆空軍基地撤離。(資料圖)
海外網(wǎng)7月12日電 美國撤軍引發(fā)阿富汗國內混亂,此舉被國際社會譴責。美國《國會山報》11日以《看不見盡頭的阿富汗戰(zhàn)爭落幕,美國幾乎沒有吸取教訓》為題發(fā)文稱,美國自冷戰(zhàn)后不斷對他國拋出所謂“國家建設”(nation-build)的承諾,然而美國口中的“國家建設”實則已經(jīng)成為一個骯臟的外交詞匯。
自冷戰(zhàn)結束以來,美國就對他國進行了大量干預,在此期間所謂“國家建設”一詞應運而生。美媒文章開篇提到政治學家福山2004年在《大西洋月刊》發(fā)布的一篇文章,內文稱從冷戰(zhàn)結束以來,華盛頓大約每隔一年就做出一次新的“國家建設”承諾。至于“國家建設”的概念,福山的文章中也進行了解釋:“‘國家建設’有兩個關鍵且獨立的階段,其一是穩(wěn)定國家,包括提供人道主義援助、重建基礎設施等;其二是建立能夠自我維持的政治和經(jīng)濟機構。”
美媒進而指出,“國家建設”這一概念與華盛頓在“911”事件后對阿富汗和伊拉克的災難性干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然而它似乎已經(jīng)成為一個美國外交政策層面的骯臟詞匯。
在美國國內,所謂“國家建設”的說法一直備受質疑。美媒提到,不僅美國的保守派長期以來一直對此持懷疑態(tài)度,自由派也對其“旨在加強美國安全”這一點有所懷疑。美國軍隊應該離開阿富汗,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在這方面具有共識。與此同時,美國出兵阿富汗和伊拉克的類似經(jīng)歷,也令美國政府對幫助他國進行所謂“國家建設”的熱情大為減少。
曾在共和黨和民主黨政府都擔任過高級國家安全顧問的理查德·克拉克(Richard A. Clarke)表示,“‘國家建設’的捍衛(wèi)者已經(jīng)不多了。”雖然大多數(shù)美國執(zhí)政者都會選擇在“911”事件后出兵阿富汗摧毀本·拉登和基地組織,但歷屆總統(tǒng)都沒能順利地處理阿富汗問題。里根政府和布什政府時期的高級國防官員道夫·扎克海姆(Dov S. Zakheim)也說,他在20年前就認定,“國家建設”很少能促進美國的國家安全利益。
美媒進而指出,如果美國已經(jīng)得出結論,認為“國家建設”超出其能力范圍,那么,在既不打算無限期留下來又缺乏大量人力經(jīng)濟資源的情況下,出兵阿富汗并不明智。還有一點,美國應該知道,但顯然他們還沒有明白,如果沒有一個連貫的戰(zhàn)略來應對阿富汗下一步的行動,削減軍隊和相關運作不僅會損害美國在海外的信譽,而且最終可能危及美國國內安全。
熟悉阿富汗事務的美國前任外交官弗蘭克·威斯納(Frank Wisner)說,“美國政府似乎沒有解決這個根本問題就逃離了阿富汗。”美國沒有說明如何支持四面楚歌的阿富汗政府,以及如何控制混亂、阻止塔利班襲擊美國和盟軍等。
“盡管美國承諾持續(xù)為阿富汗政府提供經(jīng)濟支持,并誓言美軍將在撤軍后持續(xù)協(xié)助阿富汗部隊,但由于美軍在7月2日深夜從巴格拉姆空軍基地不告而別,美國的承諾失去了信譽。”美媒最后指出,退出一場戰(zhàn)爭可能沒有什么好的方式。但如果有可能導致軍事慘敗、政治垮臺等一系列混亂,那么這樣的方式是錯誤的。(海外網(wǎng) 李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