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至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將應邀訪俄,舉行中俄第十六輪戰(zhàn)略安全磋商。楊潔篪還將應邀對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進行正式訪問。
在美俄外長上周會晤后,作為中國最高外交官的楊潔篪此行備受矚目。美俄外長19日會晤后表示,美俄就多項議題“分歧嚴重”,但雙方有意尋找改善關系的方法。對此,分析人士認為美俄關系或將出現(xiàn)緩和。若美俄關系反彈,對中國來說意味著什么?中美俄未來關系走向是否會發(fā)生變化?對此,有分析稱,俄羅斯人非常明白,在與老對手打交道的時候,哪些是不可逾越的界限。
訪俄“重頭戲”
據外交部發(fā)言人趙立堅23日宣布,楊潔篪此行是應俄羅斯聯(lián)邦安全會議秘書帕特魯舍夫和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政府邀請,將展開為期四天的正式訪問。
行程中,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既是歐盟和北約的成員國,也是中國-中東歐國家發(fā)起的“17 + 1”合作機制合作伙伴。分析人士認為,在立陶宛外長宣稱退出“17 + 1”合作機制后,楊潔篪的訪問將表明中方對維護和推動中東歐國家合作的信心和誠意。
不過,對于整個行程而言,中俄第十六輪戰(zhàn)略安全磋商才是“重頭戲”。外界關注重點在于,楊潔篪此行正值微妙時機。
19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與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會晤。兩國外長稱雖然美俄“分歧嚴重”,但有意尋找解決問題、改善關系的方法。俄外長拉夫羅夫會后告訴俄媒,會談具有“建設性”。
美俄外長會晤后,俄方邀請楊潔篪訪俄,這樣的“劇情”在外界來看似曾相識。今年3月,楊潔篪與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安克雷奇舉行中美高層戰(zhàn)略對話。中美會晤后不久,中方也邀請拉夫羅夫訪華。
對于楊潔篪此次訪俄,有評論稱這是中俄關系加深的最新跡象?!督鹑跁r報》稱,在美國地緣政治主導地位減弱,新冠疫情引發(fā)全球動蕩之際,中俄兩國都更重視雙邊關系。
在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上海全球治理與區(qū)域國別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楊成看來,作為中俄關系高度制度化的諸多對話安排中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中俄戰(zhàn)略安全磋商有重要戰(zhàn)略價值。不過,楊成認為,對本輪中俄戰(zhàn)略安全磋商在俄美外長會晤之后舉行的事實,要避免過度解讀。這是兩種從形式到邏輯,從動力到內容都迥然不同的大國互動。
第一,美俄關系仍處于僵滯期,具有很強的不確定性,而中俄關系處于穩(wěn)定期,其發(fā)展是可預期的。第二,美俄外長會是非常規(guī)的偶發(fā)式接觸,而中俄戰(zhàn)略安全磋商已舉辦了十五輪,是雙方的常態(tài)化、機制化活動。第三,影響美俄關系調整變化的主要動力是國際議題,具有強烈的外生性,中俄關系是內生動力和外生動力兼具且相互促進的復合型雙邊關系。第四,美俄外長見面主要討論涉及兩國利益的地區(qū)熱點問題,中俄戰(zhàn)略安全磋商則會包含包括雙方國內政治安全等內容的諸多問題。第五,俄美互動的基本邏輯是競爭為主、合作為輔,而中俄關系則是合作為主旋律。
華東師范大學俄羅斯研究中心、周邊研究中心主任馮紹雷也認為,當前形勢下的大國關系的確會相互影響,但更重要的是,中俄關系有著自己發(fā)展的定力、動因、目標與功能。對中俄關系這樣的大國間關系,不能只看一時一事,而是要以寬廣的視野、歷史的縱深感,結合當前的變化來閱讀和體悟。
馮紹雷指出,楊潔篪此番出行俄羅斯與巴爾干國家,更需關注三個向度:其一,今年是中俄關系“大年”,不僅是《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20周年,也是上海合作組織成立20周年。預計雙方將對條約進行全面與積極的評估,從中俄戰(zhàn)略伙伴關系所達歷史高度、所發(fā)揮的重要現(xiàn)實意義、以及中俄合作的密切程度而言,預計條約延續(xù)將是必然選擇。
其二,當下大國關系發(fā)展演變得非常迅速,中俄戰(zhàn)略伙伴關系不會置身事外,要對變化做出及時、恰當?shù)姆磻?。不僅中俄合作堅定前行,大國間關系也不應拉幫結派,國際關系不能以不合時宜的意識形態(tài)劃線,大國間應該互相尊重、團結合作、共度時艱。
其三,中俄周邊態(tài)勢也發(fā)生不少變化,需要兩國一起來總結與協(xié)調。預計中俄將關注如何背靠背相互策應,化危為機,穩(wěn)定周邊態(tài)勢,可能會有關于周邊與地區(qū)問題的新的原則性宣示。
美俄關系緩和?
今年3月,美國總統(tǒng)拜登在接受美媒采訪時,被問及是否認為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是“殺手”,拜登給出肯定回答。此后,美俄關系急轉直下,引發(fā)互逐外交人員及相互制裁行動。
不過,美俄外長上周的雷克雅未克會晤后,有聲音稱美俄關系已出現(xiàn)緩和跡象。
就在美俄外長會晤當天,美國國務院在提交美國國會的一份報告中,放棄對“北溪-2”天然氣管道項目主要參與方“北溪-2”股份公司及總經理瓦爾尼希施加制裁。該項目旨在鋪設一條從俄羅斯到德國與“北溪”平行的天然氣管道。
按照拉夫羅夫會后說法,兩國外交官還將為俄美元首可能舉行的會晤做準備。據路透社報道,美國希望借拜登6月中旬訪歐期間安排首腦會晤,但目前還未確定具體時間和地點。
美俄關系是否出現(xiàn)緩和?專家認為苗頭已出現(xiàn),但局限性仍較為明顯。
馮紹雷認為,當今時代,大國關系劍拔弩張,對誰都不是好事。因此盡管美俄關系剛剛出現(xiàn)緩和苗頭,這仍是個令人欣慰的變化。
馮紹雷表示,縱觀三十年來的美俄關系,每一屆美國新總統(tǒng)上任,都會在不同程度上“重啟”,其中既有雙邊關系的背景,也有大國關系與更多地緣政治的考量。問題在于,每次這樣的“重啟”總是好景不長,最后總落得不歡而散,甚至“拳腳相加”。“這次,拜登先是邀請普京線上對話,又是邀請普京在歐洲會晤,表現(xiàn)得相當主動。希望,這次美俄間的‘重啟’有一個好的結局。當然,也遠遠不能低估其中的困難程度。”
楊成認為,從歷史上看,自冷戰(zhàn)結束、蘇聯(lián)解體以來,俄美關系共經歷了三個從“蜜月”到“疏離”至“僵冷”再“正常化”的互動周期。每一次危機過后,俄美關系都在短期回升后又下降到更低點。
“本次俄美外長會與其說展現(xiàn)了俄美關系緩和的跡象,不如說同時也暴露了雙方結構性矛盾的制約作用。俄美有意愿緩和,但這種想法不會自動轉換為可操作的具體議程。所以,俄美關系從最低谷開始反彈的可能性確實在加大,但其有限性似乎也極為明顯。”楊成說。
中美俄如何互動
美俄關系若“觸底反彈”,對中國來說意味著什么?中美俄未來關系走向是否會發(fā)生變化?
楊成表示,此次美俄外長會晤后,類似討論繞不開俄美可能緩和的深層次戰(zhàn)略憂慮,俄羅斯是否是可靠伙伴、在多大程度上會堅守中俄戰(zhàn)略協(xié)作伙伴關系的基本面、會否棄華就美等是各方關注的焦點。
楊成表示,后冷戰(zhàn)時期的中俄美三邊關系明顯更為復雜。中俄關系處于歷史最好水平,相對更為融洽,俄美和中美關系都是競爭與合作并存的復雜互動。三方彼此間可以在符合共同利益的領域展開合作,但并不意味著不會在利益分歧明顯的領域出現(xiàn)摩擦、對抗乃至沖突。正因為如此,簡單化地認為可以聯(lián)合一方對付另一方的思路可能與這些大國關系的實際并不相符。
楊成認為,美國或許有聯(lián)俄制中的動機,但落實起來絕非易事。其實,已故美國戰(zhàn)略家布熱津斯基、前國務卿基辛格、甚至包括米爾斯海默這樣的國際關系理論大家都持類似觀點。但迄今為止,這些戰(zhàn)略設想都沒有獲得俄的認同和支持。
馮紹雷也認為,當前態(tài)勢已不同于冷戰(zhàn)下的中美蘇三角關系。其一,就中俄而言,已完全不愿回到當年拉幫結派、搞“小圈子”、高度軍事對抗、意識形態(tài)高度對峙的狀態(tài)。其二,國際環(huán)境已發(fā)生變化,如今各方都處于被市場相連的網絡化體系之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難相互分割,一旦發(fā)生對抗,對誰都會是災難。
至于中美俄之間的平衡是否會改變,馮紹雷表示,首先,中美俄之間應該是互相尊重、互利互惠的格局關系,當前的緩和使得失衡得以扭轉,少一點沖突對抗是好事。同時,經歷了冷戰(zhàn)結束以來一波又一波美俄關系“重啟”,俄羅斯人非常明白,在與老對手打交道的時候,哪些是不可逾越的界限。
“西方友人最近多次告訴我,在西方示好的場合下,俄羅斯人對中俄合作一直表現(xiàn)得非常堅定。”馮紹雷說:“當然,事情還有另一面,俄羅斯也容不得西方一面示好,一面卻在背后下刀。普京最近的表述,也許是一個比較確切的反映:誰想‘咬’俄羅斯一口,我們就‘敲掉他們的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