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4月23日電 法國《歐洲時報》編譯稱,對于德國五分之一的青少年來說,德國總理默克爾在大選中所承諾的“高生活水平國家”還只是幻想。如今家庭貧困的孩子,很難沖破自己身處的階層桎梏。據(jù)統(tǒng)計,德國18歲以下的青少年有20%依然生活在“相對貧困”中。
兒童保護聯(lián)合會(Kinderschutzbund)主席Heinz Hilgers感嘆道:“現(xiàn)在成長在貧困中的孩子,將來就成了貧窮的大人”。
作為歐洲最具實力的國家,德國經(jīng)濟勢頭良好,公共資金從未如此充裕。然而18歲以下的青少年有20%依然生活在“相對貧困”中。五分之一的貧困兒童這一比例跟法國差不多,但德國的經(jīng)濟形勢要比法國好很多。
這些孩子的父母月收入只有不到德國普通家庭平均收入的60%。也就是說一位家長和一個孩子每月凈收入不到1192歐元,而一個有4個小孩的家庭每月凈收入不到2355歐元。
Heinz Hilgers稱全德國280萬貧困兒童中三分之一的父母有工作,雖然德國已將其失業(yè)率降到了兩德統(tǒng)一以來的最低,但這種貧困現(xiàn)象依然讓人擔憂。他表示,如今的青少年就是未來社會的成年人,這種現(xiàn)象可能會給已經(jīng)老齡化的德國經(jīng)濟帶來危機。
利希滕貝格(Lichtenberg)市有一家由明愛天主教基金管理的社區(qū)中心,每周組織孩子一起做飯和用餐。社區(qū)中心的負責人Patric Tavanti說,這里的孩子大部分來自移民或單親家庭,他們的父母要么沒有時間,要么沒有錢來保證孩子的一日三餐,很多孩子一整天吃不到飯。
德國柏林赫爾梯行政學院(Hertie School of Governance)教授Klaus Hurrelmann擔心這種貧困導致惡性循環(huán):“物質(zhì)上的貧窮會衍生出教育和文化上的貧窮”。這些貧困家庭的孩子意識到自己物質(zhì)上的匱乏后會漸漸感覺到自己被排斥,并開始因為不能參加班上的集體遠足或者不能請朋友來開生日聚會而感到羞辱;慢慢地喪失了自信心,從而無心學習。
有一項針對“貧窮的繼承”的研究指出,只有3%到16%的極少數(shù)家庭的孩子掙脫了自己原有的社會階層。
德國新一屆的 “大聯(lián)合政府”提高了家庭補助金,支持更多的日托和提供全日制課程的學校,來將女性從家庭生活中解放出來工作。
但是柏林議員Lisa Paus認為,如果不改革戰(zhàn)后作為臨時過渡的稅制,這一切都沒什么用?,F(xiàn)在的稅制主要是傾向于薪水差異大的夫婦,而不是家庭主婦?,F(xiàn)在時代變了,她認為政府對單親家庭的補助不夠,離婚往往意味著陷入貧窮。45%的生長在單親家庭的孩子,尤其是單親媽媽帶的孩子,都在“相對貧困”中。
有人提議設一個基本收入保障每個孩子的物質(zhì)條件。這個想法一來昂貴,二來完全沒有考慮到執(zhí)行起來預算上的困難。
慈善組織馬耳他兄弟會(Ordre de Malte)的 Lars Dittebrand希望家庭部長能夠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動問題的解決,“今天的孩子就是未來的勞動力,在解決這件事情上不能想著省錢。”
原文標題:一日三餐難保障?德國兩成青少年生活相對貧困
原文鏈接:http://www.chinanews.com/hr/2018/04-23/8497929.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