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看南邊,秋臺風帶來狂風驟雨,看北邊,冷空氣頻頻現(xiàn)身華北和東北地區(qū),而華西秋雨卻十分“低調”。
中央氣象臺預計,6日夜間至8日,四川、陜西、貴州、山西、河南等地部分地區(qū)有小到中雨,其中,陜西東部和西南部、重慶西部、貴州西北部局地有大雨。
作為我國西部地區(qū)秋季多雨的特殊天氣現(xiàn)象,華西秋雨影響范圍涵蓋湖北、湖南、重慶、四川、貴州、陜西、寧夏、甘肅共8?。ㄗ灾螀^(qū)、直轄市)。今年華西秋雨特點如何,為何南北出現(xiàn)迥然不同之景?中國氣象報記者專訪國家氣象中心高級工程師蔡薌寧 和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李多 ,一同看這“綿綿細雨”之力。
南北迥然:
雨季開始“北”早“南”晚,時空分布不均勻
華西秋雨南北差異從一開始就現(xiàn)出端倪。
早在8月25日,今年華西秋雨首先從北區(qū)(包括陜西南部大部、寧夏南部和甘肅南部)開始,較常年(9月12日)偏早了18天。多日之后,至9月20日,華西秋雨南區(qū)(包括湖北西部、湖南西部、重慶、四川東部、貴州北部以及陜西南部)才姍姍進入秋雨季,較常年偏晚11天。

降水量的差異也逐漸顯現(xiàn)。從空間分布來看,華西秋雨區(qū)降水呈現(xiàn)“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自進入雨季,截至10月27日,北區(qū)累計降水量為181毫米,較常年同期(168毫米)偏多7.7%;南區(qū)累計降水量為100.4毫米,較常年同期(109.4毫米)偏少8.2%。
不過,總的來說,比起去年屢屢刷新紀錄的“暴力”華西秋雨,今年秋雨頗為溫柔,總體以綿綿細雨為主,暴雨過程僅出現(xiàn)2次,分別出現(xiàn)在8月27—30日和10月2—5日。其中,8月27—30日,陜西南部、四川東北部和南部、重慶北部、湖北西部等地累計降水量50—100毫米,局地超過120毫米。10月2日至5日,陜西中南部、四川東北部、重慶北部、湖北西北部等地出現(xiàn)強降雨,累計降水量有50毫米—180毫米,其中陜西漢中和安康、四川巴中和達州、重慶開州等局地達200—301毫米。
副高異常偏強西伸:
南區(qū)受副高主體控制,水汽條件差;北區(qū)處于副高以北,有利于水汽沿副高外圍向北輸送
無論今年夏季的極端高溫還是夏季姍姍來遲后又在秋季扎堆出現(xiàn)的臺風,都繞不開偏強西伸的副熱帶高壓這一背后推手,同樣受其影響的還有華西秋雨。
我們已經知道,華西秋雨來源于冷暖空氣定時“約架”——夏秋轉換時節(jié),副熱帶高壓南移,秋季頻繁南下的冷空氣受秦嶺和云貴高原以及青藏高原東側地形阻滯,常常與來自副熱帶高壓西南側的暖濕空氣相遇,冷暖空氣在這里長期對峙,形成了長時間的陰雨天氣。
南北區(qū)表現(xiàn)不同,主要原因依然要從這兩方面分析。
先從降水偏少的南區(qū)說起,今年秋雨季期間,亞洲北部為平直的緯向環(huán)流,影響我國的冷空氣勢力較弱;同時,較常年同期偏強、脊線位置偏北、西伸脊點偏西的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了華西秋雨南區(qū)的貴州、湖南、重慶等地,導致上述地區(qū)為高溫少雨天氣。
而北區(qū)處于副高以北,南海和印度洋上的暖濕空氣可以沿著副高西側的西南氣流源源不斷地輸入,使得該地區(qū)具備較為充沛的水汽條件。隨著冷空氣從高原北側東移或從我國東部地區(qū)再向西部地區(qū)倒灌,冷暖空氣在我國華西地區(qū)北部頻頻交匯,便形成了該區(qū)域的綿綿秋雨。
“溫和而有力”的綿綿秋雨:
若降水“流連”不去,容易引發(fā)氣象或地質災害;對一些干旱、半干旱地區(qū)而言,則能在某種程度上緩解旱情
雖然今年的華西秋雨主要以小雨為主,猛烈程度遠不及強對流天氣那樣“來勢洶洶”,但降雨總量累積起來卻不容小覷。
作為華西地區(qū)特有的一種“溫和”的降雨過程,一旦華西秋雨連續(xù)數日“流連”不去,就容易引發(fā)氣象或地質災害。
今年秋雨季期間,就出現(xiàn)了兩起山洪災害,分別發(fā)生于四川成都崇州市和大邑縣;地質災害有52起,以坍塌或塌方、滑坡、泥石流災害為主;中小河流超警和超保洪水23次。其中,10月2—5日暴雨過程引發(fā)了嘉陵江支流渠江的“2022年第1號洪水”。
此外,華西秋雨備受關注,還由于9月正是華西地區(qū)農作物收獲的季節(jié),農民們忙著秋收、秋曬,陰雨天氣多、日照條件差往往會對農作物收獲和晾曬帶來不利影響。
有弊必有利,對于今年長江上游遭遇持續(xù)高溫的人們,秋雨還意味著有助于干旱地區(qū)的塘庫以及水田蓄水,在某種程度上能夠緩解旱情,預防來年的春旱,增加空氣濕度。
作者 :趙曉妮 權繼梅 安濤
(來源:中央氣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