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長沙5月24日電 題:惜別袁隆平 他回歸了大地懷抱
中新社記者 白祖偕 劉雙雙
袁隆平院士安詳?shù)靥稍邗r花叢中,仿佛只是睡著。鮮紅的國旗覆蓋在他的身上。身后是他的大幅照片,微笑著,如招呼來者,如笑望遠方。

5月24日上午10時,“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院士遺體送別儀式在長沙市明陽山殯儀館銘德廳舉行。來自各地的民眾前往殯儀館送別袁隆平院士最后一程。圖為民眾在明陽山殯儀館為袁隆平送上鮮花。 中新社記者 楊華峰 攝
社會各界和他的親友敬獻的花圈和花籃擺放在他的兩旁。
哀樂低廻。不少人在默默拭淚。
院士是真的走了。他回歸了大地的懷抱。
沒有追悼會,也沒有悼詞。極盡簡單的告別式,只用了十多分鐘。
他不需要悼詞。他的悼詞寫在長滿水稻的大地上。
幾十年前,袁隆平看到國人食不果腹,便篤定吃飯事大,專心學(xué)農(nóng)。他要種出比花生粒還大的水稻來,讓國人遠離饑餓。
懷揣著理想、堅韌與倔強,1966年,他發(fā)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1970年,他和助手找到一株雄花敗育株;1976年,雜交水稻開始在中國大面積推廣應(yīng)用。
“我有兩個夢想,一是禾下乘涼,二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為了夢想,先生在稻田里幾乎耗盡了他生命的所有時光。

圖為送別儀式現(xiàn)場。白祖偕 攝
2020年11月,雜交水稻雙季稻畝產(chǎn)突破1500公斤大關(guān)。先生的“禾下乘涼夢”變?yōu)榱爽F(xiàn)實。
“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也已造福眾生。雜交水稻早已走出國門,在印度、印尼、美國等多國大面積種植。
他的率真常讓人忍俊不禁。理完頭發(fā),他說:“我又年輕了十歲。我真是一個帥哥、老帥哥、資深老帥哥!”

圖為送別儀式現(xiàn)場。白祖偕 攝
我們曾多次采訪先生。“歡迎你們來給雜交水稻做免費廣告!”面對記者,除了雜交水稻,他從不想談及其他。
“人生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先生畢其一生,送給人類的正是這樣一粒偉大的種子。
一個網(wǎng)友的留言,概括了先生的蓋世功勛:
一稻足千秋,兩夢福全球。(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