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公安部新聞發(fā)布會披露,今年1月起,公安部部署全國公安機關開展以偵破拐賣兒童積案、查找失蹤被拐兒童為主要內(nèi)容的“團圓”行動,全力偵破一批拐賣兒童積案,全力緝捕一批拐賣兒童犯罪嫌疑人,全面查找一批改革開放以來失蹤被拐的兒童。
同一天,備受社會關注的“梅姨拐賣9名兒童案”在廣東二審開庭,尋子15年的申軍良和妻子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要求被告人賠償相關開銷、誤工費、精神撫慰金等共計481.39萬元。
一場新聞發(fā)布會,一個案件的二審,選在同一天,也許只是巧合,但將兩個同樣和打拐有關的事件放在一起觀察,我們可以從中讀出更多巧合背后的深意。

孩子被拐賣,對一個家庭意味著滅頂之災,被拐兒童的父母受到的傷害尤甚。申軍良尋子15年,從企業(yè)管理人員到一無所有,尋親路上備受煎熬,無數(shù)次想到過自殺,妻子更是患上了精神分裂癥。
經(jīng)歷了這些苦難,孩子終歸找到了,這是申軍良一家不幸之中的幸運。但是孩子多年沒找到,親人已含恨離世的悲劇并不少見。“孩子一日沒回家,尋找就不會停止”,這是每一個被拐兒童父母的信念。但大量拐賣兒童犯罪發(fā)生在多年前,公安部此次“團圓”行動,目標之一是“查找一批改革開放以來被拐的兒童”。改革開放至今已四十多年,早年的技術手段比較落后,可用于偵破、尋找的線索很少,如今過去了這么多年,單靠被拐兒童家庭的努力,找回的希望比較渺茫。偵破陳年積案,找回被拐兒童,需要更全面、更有力的國家介入。

以國家力量助家庭團圓,反映了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本質(zhì),體現(xiàn)了國家對被拐兒童家庭這一特殊群體的關懷和體恤。早年被拐賣兒童的父母,如今大多已進入晚年,國家盡最大努力助骨肉團圓,可以避免他們最大的人生遺憾。
“團圓”行動吹響了針對打拐工作的“總動員號”,它承載著無數(shù)家庭新的希望。多偵破一起拐賣案件,多找到一名被拐兒童,就多一個家庭的歡笑,公安機關會以最大自覺投入到這場行動中。
自今年1月開展以來,“團圓”行動已經(jīng)初見成效,各地媒體不時有案件偵破、親人團聚的報道。這場行動的更大成效,會逐漸顯現(xiàn),而通過行動形成的打拐、防拐機制,同樣值得期待。拐賣兒童犯罪是一種嚴重犯罪,根除這一丑陋現(xiàn)象,實現(xiàn)天下無拐,需要全社會長期共同努力。
(文丨特約評論員李曙明)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