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yī)學院7日在記者會上宣布,首次證實新冠肺炎患者即使無腸胃不適癥狀,腸道及糞便內都會發(fā)現(xiàn)活躍新冠病毒;部分患者康復后,糞便內病毒仍具傳染性及可復制性。同日,中大新冠病毒檢測中心成立,致力為嬰幼兒作糞便檢測,旨在切斷隱性傳播鏈。
中大醫(yī)學院今年2月至4月跟進本地15名患者,發(fā)現(xiàn)近半患者即使未出現(xiàn)腸胃不適,糞便樣本內仍可發(fā)現(xiàn)活躍新冠病毒。當中,有3名患者在呼吸道樣本已偵測不到病毒6日后,驗出糞便樣本中仍含有具傳染性及可復制的新冠病毒。而糞便樣本病毒傳染性較高者,腸道微生態(tài)有較多病原體,及較少能制造短鏈脂肪酸的益生菌。研究認為,患者出院后須作健康監(jiān)測,避免病毒經糞便傳播。而清除患者腸道內的病毒及改變腸道微生態(tài),或將成為治療新冠病毒的新方向。
另外,中大醫(yī)學院自今年3月底起,已開始為機場抵港兒童及有需要人士提供免費糞便檢測服務。截至8月底,共計檢測逾2000樣本,成功識別6名兒童確診患者,比率為0.28%。
中大醫(yī)學院院長及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指,深喉唾液檢測,往往未必有陽性反應,反而糞便樣本中已多次驗出病毒,相信糞便是導致社區(qū)傳播的高風險因素之一。且許多嬰幼兒患者并無病征,但糞便中病毒量較成人高出多倍,病毒水平相當于成人呼吸道樣本,病毒排放時間亦較長。“糞便樣本易收集、準確度高,適合嬰幼兒及身體不適合做鼻腔或咽喉采樣之人士。”他并透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等機構正與中大進行接洽,會進一步了解糞便檢測細節(jié)及安排。
中大新冠病毒檢測中心同日開始啟用,將主要專注于糞便檢測,預計每日可提供高達2000個樣本檢測。(中新社 王嘉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