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血肉之軀架成“中國梯”
本報記者 白波
60年前的1960年5月25日清晨4時20分,是一個值得所有中國人永遠銘記的瞬間。
歷經(jīng)千難萬險,耗時兩個月,中國登山隊隊員王富洲、貢布和屈銀華,第一次從北坡征服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這一刻,震動了中國,也震驚了世界。
60年后的2020年5月27日,中國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又一次完成了登頂、測量珠峰的壯舉,創(chuàng)造了新的紀錄。
日前,本報記者專訪了王富洲、史占春(當年中國登山隊隊長)兩位登山英雄的后人,在這個特殊的時間點上,請他們回顧了父輩的榮光。
“我父親從來不在家里談工作。從小對我來說,登山就是他的工作,沒有太多特別的概念。”王富洲的女兒王毅回憶,直到2005年,她作為中日女子聯(lián)合登山隊翻譯來到珠峰腳下,才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父輩的偉大。
“珠峰大本營海拔是5200米,我們往上爬了一段,人家走得都挺自然,忽然間我感覺自己這人就‘沒了’,就剩一個大心臟了。”這是高山反應(yīng),安全起見,王毅很快就撤了下去。
“這才5000多米,試想一下8000多米會是什么樣?上面的氧氣可能只有平地上的三分之一。這一刻我才意識到,他們那批人是多了不起。”
珠峰大本營的條件在2005年時已經(jīng)很完善,甚至“豪華”。不但有床,連浴缸都有了,登山隊員可以曬著太陽泡澡。但在條件落后的1960年,中國登山隊員的每一個決定,都可能創(chuàng)造人類歷史上的紀錄。
“在海拔8000米以上的地方過夜沒有帳篷,他倆絕對是第一個,到現(xiàn)在也沒有人這么做過。”1960年5月3日的那個夜晚,登山隊員在那道“不可逾越”的珠峰“第二臺階”上是如何度過的?那支中國登山隊隊長史占春的兒子史巖,首次向媒體吐露——
中國登山隊首次攀登珠峰第三次行軍的尾聲,一部分隊員在8500米的高度留下建立最后沖鋒的“突擊營地”,史占春和王鳳桐(當年中國登山隊隊員)繼續(xù)前進,尋找突擊頂峰的路線。
不遠處就是“第二臺階”。這是一座陡峭的巖壁,有近30米高,平均坡度達六七十度,相當于一棟七八層的樓房。二三十年前,英國登山者便曾多次在此折戟,功虧一簣。
史占春和王鳳桐攀爬至“第二臺階”頂部附近時已是夜里,想再前進,必須爬上一道3米多高垂直、光滑的峭壁。四周一片漆黑,上上不去,下下不來,只能先在這里過夜,等待黎明。
“我父親這時候已經(jīng)三四天沒吃過東西,就吃雪。長時間負重,生理反應(yīng)很厲害,氧氣也舍不得用……”史巖說,為了求生,更為了天亮后徹底探明沖頂?shù)穆?,兩人決定在身旁一個雪包里挖洞棲身。
雪洞剛好能裝下兩個人。頂著零下40℃的嚴寒,沒從氧氣瓶里吸一口氧,史占春和王鳳桐緊緊抱在一起……這一夜,他們創(chuàng)造了人類登山史上的奇跡。
20天后,當王富洲、貢布、屈銀華、劉連滿四人組成的頂峰突擊隊沿著史占春他們探明的路線發(fā)起最后沖鋒時,擋在面前的最后一道關(guān)口,就是“第二臺階”頂端3米多高的峭壁。
四個人在第四次行軍中已經(jīng)持續(xù)行進了8天,體力消耗巨大,試了七八次都沒能攀上去。劉連滿是消防員出身,突然想到了搭人梯的方法。
為了穩(wěn)穩(wěn)踩在劉連滿肩上,屈銀華先是脫掉了高山靴,又脫掉了絨襪子。8700米高度的嚴寒,讓屈銀華的腳趾和腳跟全被凍壞切除,劉連滿也因體力透支在隨后掉隊。經(jīng)過三個多小時的努力,王富洲、貢布、屈銀華登上了“第二臺階”頂端。
1975年中國登山隊第二次登頂珠峰時,在這里架起一副金屬梯子,這就是“中國梯”。2008年進入博物館前,中國梯幫助1300多名各國登山者實現(xiàn)了征服珠峰的夢想。
“中國梯的實際意義遠遠不是這么幾米的梯子,而是所有甘為人梯的這些人。最初的‘中國梯’就是血肉之梯。賀龍元帥講過,中國登山是靠舉國之力在前進。是中國人民的舉國之力幫助三位英雄征服了珠峰,登頂珠峰的榮耀屬于所有中國人。團結(jié)、拼搏,這才是真正的中國梯。”史巖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