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90后”支教老師在沙漠中心種下希望
新華社烏魯木齊9月9日電 題:新疆和田:“90后”支教老師在沙漠中心種下希望
新華社記者顧煜、杜剛
“頭上是藍天白云,腳下是沙漠……”每天,朗朗的讀書聲回蕩在新疆和田地區(qū)于田縣達里雅布依鄉(xiāng)小學。看著孩子們努力認真學習的樣子,“90后”支教老師周平樺“感覺一切都值了”。
今年26歲的周平樺是達里雅布依鄉(xiāng)小學的語文老師,與不少“90后”一樣,懷揣著“扎根基層,做有意義的事情”的理想,去年從湖南老家千里迢迢來到新疆和田,開啟了自己的邊疆支教生活。
“剛來時把我分配到縣上的學校,但我還是想去更艱苦的地方。”經(jīng)過多次申請,周平樺終于如愿以償,被派到了離縣城最遠的鄉(xiāng)——達里雅布依鄉(xiāng)。
達里雅布依,在克里雅河綠洲的盡頭,雖然這里有千姿百態(tài)的原始胡楊林、神秘的沙漠景觀,但位于有著“死亡之海”之稱的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240公里處的達里雅布依,被稱為“塔克拉瑪干的肚臍”,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孤寂的地方之一。在達里雅布依鄉(xiāng)2600多平方公里的鄉(xiāng)域范圍內(nèi),僅生活著1400余名牧民。
“氣候、交通、通訊是我面臨最大的問題。”第一次來新疆的周平樺體驗著寒冬、風沙、炎熱,也慢慢適應(yīng)著完全不同的環(huán)境,從達里雅布依鄉(xiāng)去縣城坐車最少6個小時,除了去年剛建成的90公里公路外,其余全是沙漠路段。
周平樺主要負責一年級近20名學生的課程,沒有投影等教學設(shè)備設(shè)施,他的藍牙音箱、筆記本電腦就成了孩子們了解外邊世界的窗口。由于鄉(xiāng)里沒有網(wǎng)絡(luò),每個月他都要去一次縣城蹭網(wǎng),為孩子們下載最新的課程。
“有時想說話都沒個人。”周平樺告訴記者,在這里信號時有時無、光伏發(fā)電不穩(wěn)定、冬季只能燒火爐取暖……雖然他做足了準備,但初到達里雅布依時,與世隔絕般的生活令他難以習慣,常常夜不能寐。
“一個月最多能給父母打3、4次電話,打著打著信號就斷了。”周平樺是獨生子,父母在湖南武岡,每逢節(jié)假日,萬家燈火團圓之時,他只能獨自一人。
“看著孩子們每天在進步我就滿足了,學校47名孩子的未來會更好。”周平樺介紹,在距離縣城90公里的安置點新建的學校明年將完工,所有的學生都會在設(shè)備齊全的新教室內(nèi)上課。
夕陽未落,將陽光灑在河水之上,緩緩向南的克里雅河為綠洲帶來了希望,周平樺和當?shù)乩蠋熣?ldquo;死亡之海”腹地為孩子們種下未來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