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杭州8月27日電 題:中新社原副社長周秉德:伯父周恩來是心懷大慈大愛的人
作者:郭其鈺
“雖然總理一生沒有子女,他卻說全中國的孩子都是他的孩子,都是革命的后代。”27日,在杭州參加2018第四屆中華慈孝文化節(jié)的中新社原副社長、大鸞翔宇慈善基金會創(chuàng)始會長、周恩來侄女周秉德接受中新網(wǎng)采訪。她回憶起周恩來總理時表示,伯父一生都貫徹了慈和孝,是心懷大慈大愛的人。

周秉德為“2018中華慈孝人物”頒獎。 王剛 攝
戰(zhàn)爭年代,很多和周恩來同志一起戰(zhàn)斗過的戰(zhàn)友犧牲后,周恩來就派人找他們的孩子,把這些孩子送到延安或者蘇聯(lián)學習。那時候,周恩來特意囑咐,不要再讓這些孩子去參戰(zhàn),因為他們的父輩已經(jīng)為革命獻出了生命,不要再有犧牲,要讓孩子學習知識、學習文化,報效國家。
說起伯父的這一舉動,周秉德感慨道,“不能再有犧牲,這本身就是一種慈愛和關懷。那時候沒人告訴伯父要這么做,但他覺得應該這么做,這正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慈愛。”
“對于自己的父母,伯父更是有著一貫深沉的愛和孝。”周秉德說,周恩來其實有“兩個母親”,生母精明能干,繼嗣的母親教他讀書寫字,所以他對“兩位母親”都非常敬仰。不幸的是,周恩來9歲時生母和繼嗣的母親就都過世了,然而即使是在十幾年后,因領導學生運動而被迫入獄的周恩來,仍在牢房里寫下了思念母親的文章。
長期以來,參加革命工作的周恩來因工作的危險性和特殊性一直無法將父親接到自己身邊照顧,直到1938年,周恩來終于以公開身份把父親接到了重慶和他一起生活,然而孝敬父親的日子卻很短暫。父親去世后,周恩來在《新華日報》發(fā)表了七篇訃告,內(nèi)容都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慈孝之道。
慈孝文化中,家國情懷是繞不開的一部分,2018第四屆中華慈孝文化節(jié)現(xiàn)場,周秉德向主辦方贈送了一幅周恩來的書法作品—“愿相會于中華騰飛世界時”。周秉德表示,在一百年前國家積貧積弱的條件下,一個19歲的青年能說出這樣豪邁的話,“可見他對國家的熱愛,對國家的信念和信心。”
周恩來從小就是心中裝著大國“大家”的人,13歲的他就說“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周秉德說:“周恩來的一生沒有任何個人的追求,名譽、地位、金錢、享受等等全都沒有,這本身就是一種大愛,甚至是一種對于世界人民的大愛,因為只要是追求民主、獨立、進步的國家,他都會支持。”
“周恩來同志不僅是革命的領袖,他自己也是一位有孝心、有慈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人和傳播者。”從小在周恩來身邊長大的周秉德耳濡目染中也傳承了周恩來大慈大愛的情懷,創(chuàng)辦了北京大鸞翔宇慈善基金會。
周秉德介紹,基金會命名“大鸞”、“翔宇”系分別取自周恩來總理的乳名和字,以此寓意基金會將繼承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的遺志,如一只翱翔天宇的神鳥將無邊大愛播灑人間。她說,懷慈善之恒心,獻福祉于民眾,年輕一代更要傳承、發(fā)展、頌揚這種文化和精神。
據(jù)悉,2018第四屆中華慈孝文化節(jié)由中國新聞社、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辦,杭州靈隱寺、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承辦,浙江中華文化學院、浙江中華文化海外傳播促進會協(xié)辦,中華文化學院、中國新聞周刊、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杭州市文明辦、杭州市民族宗教事務局、杭州云林公益基金會、杭州市宗教研究會等支持。(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