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因一部電影,“石娃”原型李勇經(jīng)歷了“榮譽之重”,而今他成為一名大學教師
“背起爸爸上學”20年后
編者按
在“石娃”李勇之后,有千千萬萬貧困學子走入了高等院校的大門,這有賴于日益完善的貧困生扶助體系,不僅包括了學費貸款和減免、勤工儉學機會等物質(zhì)層面扶助,也包括了招生指標向貧困地區(qū)和貧困生源傾斜的政策性支持。
20年后,新的問題也出現(xiàn)了。在留守兒童集中的農(nóng)村地區(qū),一種新的“讀書無用論”正在出現(xiàn),他們并非沒有學費,父母從城市寄來的生活費足以讓他們早早地學會手機游戲和網(wǎng)絡直播。但是,與其念書,不如早早出去打工賺錢成了許多人的想法,“鯉魚跳龍門”的故事成了反諷,“做一天玩三天”的“三和大神”反倒成了個別人向往的生活。阻礙他們上升的,已經(jīng)不是經(jīng)濟條件,而是觀念,以及形成這一觀念背后的諸多社會因素。
20年后,我們重拾石娃的故事,是因為這樣的故事,在今天依然有新的意義。石娃從慶陽師范學校三年級學生,到最終成為西北師范大學的副教授,不僅僅是因為成績優(yōu)異,更重要的是,他一直在不懈地努力,為了更幸福的生活,不論遭遇了什么。
改變命運的不只是知識本身,更是獲取知識的過程。對于今天依舊身處貧困的“石娃”們來說,不論是選擇專業(yè)技術(shù)學習還是職業(yè)技能教育,學習的過程,有時比結(jié)果更重要,因為,向著目標前行所留下的每一滴汗水、每一朵淚花,都會在未來綻放,就像影片結(jié)尾,背起父親,也背起未來的“石娃”一樣。
1980年出生于甘肅省寧縣瓦斜鄉(xiāng)永吉村的李勇,如今是西北師范大學的副教授,每天過著平淡而又幸福的生活。旁人不知道的是,20年前,他曾經(jīng)以另一個形象“名滿全國”——“背起爸爸上學”的石娃。
1998年,《背起爸爸上學》這部電影,令許多觀眾熱淚盈眶,也讓貧困生成為社會關(guān)注的焦點。20年后,《工人日報》記者重新走訪主人公原型,記錄下他20年的變化,也記錄他現(xiàn)在的生活。
為人子的本分
電影中的石娃,是與姐姐和父親相依為命,一把勺子決定了他可以上學,癱瘓的父親為了讓兒子安心求學,一度想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在影片的結(jié)尾,出現(xiàn)了李勇的名字,以及他獲得“國際青少年消除貧困獎”。
事實上,現(xiàn)實生活中的李勇,成長之路比電影里更艱辛。
李勇出生時,父親52歲,母親47歲,上有一個哥哥三個姐姐。6歲那年,父親癱瘓,大哥大姐都已經(jīng)成家,二姐三姐都在念書,家里的重擔要靠瘦弱的母親和年幼的李勇來肩負。
1992年,李勇以全鄉(xiāng)第二名考上初中,每次到校前,他都要做好家務。1995年,他獲得了全國初中化學奧林匹克競賽甘肅賽區(qū)一等獎,被保送到慶陽師范學校讀書,但同年,母親因腦溢血去世。那年的9月7日開學,他用架子車拉起了父親去上學。
這部1998年公映的電影,當年即獲得全國大學生電影節(jié)評委會特別獎和第29屆吉福尼國際電影節(jié)銅神鷹獎。之后,還有一部反映貧困地區(qū)求學的電影上映,叫《一個都不能少》。
成名之后,李勇也經(jīng)歷了“難以承受之重”,“一個中學生被授予很高榮譽,收到那么多社會捐款,走到校園里幾千名師生無人不識,走在大街上路人會指著你說,這是誰誰……”李勇迄今仍然覺得,那段時間所承受的“榮譽之重”,別人無法體會,在他看來,背父親上學、照顧父親是他為人之子的本分。
助百名學子完成學業(yè)
成為榜樣的李勇,每學期有一半以上的時間被邀請做演講、做報告、接受采訪……很多時候“自己無法選擇”地被推到了話筒前面,接受著贊美和敬意。
當然,還有雪片一樣的全國各地來信。但是,有一封信讓李勇終身難忘。還在慶陽師范上學時,北京某醫(yī)院的一位老專家寫信建議他繼續(xù)求學深造,因為,如果能夠繼續(xù)讀研、讀博,就能對國家、對社會做出更多貢獻。
于是,李勇有了更遠的目標,白天社會活動多,他就晚上抓緊時間學習,晚上其他同學休息后又偷偷點燈學一兩個小時。利用這些時間,李勇不僅沒有落下課程,還閱讀了大量的書籍。1999年李勇從慶陽師范學校畢業(yè),因?qū)W習成績優(yōu)異被保送至西北師范大學。
當時,李勇陸續(xù)收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捐款近6萬元,在當年堪稱“巨款”,足以在省城蘭州買一套“面朝黃河,春暖花開”的房子。但是,他并沒有這樣做。在父親去世后,他將其中的5萬多元捐獻給母校——慶陽師范學校,設(shè)立“優(yōu)秀學生獎勵基金”,至今這筆基金已經(jīng)資助百余名貧困學子完成了學業(yè)。
“是在巨大榮譽和巨額捐款面前迷失方向,還是能正確認識自我?‘以一顆平常心,面對所有一切平凡而又不平凡之事’是當時最正確的自我認識,無論身處何種境地,能以一個平凡人看待自我,既不膨脹,也不妄自菲薄。”這是李勇的心聲。
從在西北師范大學畢業(yè)后,他又努力考上了碩士、博士。在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畢業(yè)后,在北京一家初創(chuàng)企業(yè)工作半年。很多人羨慕起李勇,當年的“石娃”成了名校博士,前程似錦,但李勇總覺得,他還是要選擇平凡的生活,回到師范院校。
擁抱“平凡”的人生
“若能堅持3至5年,或許公司上市,自己可以成為別人眼中的‘財務自由者’,考慮再三,還是回到蘭州。沒有什么崇高的想法,就想當一名平凡的教師。”李勇,對《工人日報》記者坦露了心聲,“選擇成為一名高校教師,有課余時間做科研和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選擇成為老師的另一個原因是,李勇覺得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適合做學生工作,希望像當年老師幫助自己一樣,幫助其他學生。“我感激這個社會和時代,許許多多人的關(guān)心激勵讓我走進了大學校門,并成為一名大學老師。破繭成蝶的過程中,我得到了太多人的幫助。”
20年后,李勇對“知識改變命運”也有了新的理解:一個人的成功與知識、性格、品格、機遇等多種因素相關(guān)。“我比較認同安東尼·羅賓說的這句話,‘如果你想成功,那么請記?。哼z產(chǎn)為零、誠實第一、學習第二、禮貌第三、刻苦第四、精明第五’。”
“做一介熱愛生活的平凡人。”從為人子到為人父的角色轉(zhuǎn)變,從眾人贊譽的“名人”到為妻兒撐起一片天的“男人”,李勇說,現(xiàn)在的自己終于可以按照生活本身的步調(diào),一步一步走自己“平淡淡”的人生。
如今的李勇,最小的孩子只有3個月,沒有老人照料,“下個月年幼的孩子找誰看?”是他幸福的煩惱。他對未來的期許是“培養(yǎng)好自己的孩子,我以慶陽的農(nóng)村為起點,走至今日,她們以蘭州為起點,希望能走得更遠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