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上合峰會)當“和合理念”遇上“帆船之都” 習近平勾勒上合發(fā)展遠景
中新社記者 張子揚
9日晚,青島國際會議中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上海合作組織峰會歡迎宴會上致祝酒辭。

6月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青島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宴會,歡迎出席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的外方領導人。這是習近平發(fā)表致辭。 新華社記者 謝環(huán)馳 攝
回顧習近平500余字的致辭,外界不難發(fā)現,“儒家文化”“和合理念”“上海精神”以及“帆船之都”等關鍵詞組合在一起,勾勒出習近平對上合組織未來發(fā)展的遠景。
習近平說,山東是孔子的故鄉(xiāng)和儒家文化發(fā)祥地。儒家思想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儒家倡導“大道之行,天下為公”,主張“協和萬邦,和衷共濟,四海一家”。這種“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處。
習近平同時強調,“上海精神”堅持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fā)展,強調求同存異、合作共贏,在國際上獲得廣泛認同和支持。
在外交學院院長助理高飛看來,中國傳統文化所強調的“和合理念”與新中國成立后所堅持的求同存異外交原則,與“上海精神”可謂一脈相承。世界多樣性是原點,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是世界方向,“上海精神”,無疑代表了世界未來的發(fā)展坐標。
細觀這幾組古語不難看出,“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意在描述在萬眾矚目的國際舞臺上,中國正在以一種大國胸懷,給世界帶來新時代的信心與力量;“協和萬邦”主張的是人民和睦相處,國家友好往來;“和衷共濟”道出大家要同心協力,共克時艱。
高飛說,如此看來,“上海精神”與中國傳統文化是緊密相連的。
回顧上合組織成立17年來,在“上海精神”引領下,安全、經濟、人文等多個合作領域取得豐碩成果,特別在機制建設方面也邁出歷史性步伐。
如今,上海合作組織擁有8個成員國、4個觀察員國、6個對話伙伴,成為維護地區(qū)安全、促進共同發(fā)展完善全球治理的重要力量。
高飛告訴中新社記者,依托“上海精神”,上合組織得到了快速發(fā)展。不僅成員國不斷擴大,且在世界范圍的吸引力、感召力不斷上升,顯示了自身發(fā)展活力。
中國上合組織研究中心秘書長鄧浩認為,當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該組織后,大大增強了上合組織在國際事務中的分量。特別在當前國際形勢不確定、不穩(wěn)定因素增加的背景下,國際社會期待上合組織提供更多的正能量,為全球治理貢獻上合智慧和上合方案。
作為世界著名的“帆船之都”,許多船只從青島揚帆起航、追逐夢想。10日,在這里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擴員后首次峰會,將全面規(guī)劃本組織未來發(fā)展藍圖。
觀察家們認為,站在黃海之濱,各成員國應有理由相信,上海合作組織未來發(fā)展,重要的是繼續(xù)堅持“上海精神”,繼續(xù)堅持各個國家之間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fā)展。
鄧浩進一步表示,上合組織已進入到一個全面發(fā)展的新階段,開啟新航程,迫切需要青島峰會作出全面規(guī)劃和頂層設計。站在新的歷史方位,需要各國齊心協力,乘風破浪,共同開啟上海合作組織發(fā)展新征程,確保行穩(wěn)致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