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德陽5月5日電(記者 宋宇晟)今年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第10年,10年前的那場大地震讓10萬多平方公里的大地遭受重創(chuàng)。5月4日,中新網(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隨采訪團走進當年地震重災區(qū)什邡市,探訪由“特殊黨費”全資援建的什邡市七一中學。在采訪過程中,學校師生表達了感恩以及對未來的憧憬。

什邡市七一中學內景。中新網記者 宋宇晟 攝
很少提及災難,但要懂得感恩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汶川特大地震發(fā)生。距離震中僅一山之隔的什邡市成為當時的極重災區(qū)之一,損失慘重。
地震發(fā)生后,全國共有4550多萬名共產黨員交納抗震救災“特殊黨費”97.3億元。德陽市公眾信息網相關資料顯示,德陽市共接受“特殊黨費”援助資金166315.6萬元,其中,什邡接受了42151.8萬元。

學生們在什邡市七一中學校園內。中新網記者 宋宇晟 攝
什邡市七一中學就是在“特殊黨費”的全資援建基礎上建成的——2010年,由原雍城中學、洛水中學、云西中學三所學校的高中部整合而成。
官方資料顯示,學校建設總投資3.13億元,占地135.67畝,建筑面積41276余平方米,目前有高中教學班46個。
10年前的5月,什邡市七一中學教師伍昌杰還在什邡洛水中學教高三。對于那場地震,他記憶猶新。但他告訴記者,自己和同校的老師都很少對學生提及10年前的那場災難。“畢竟是感傷之事,但災難過后大家接受了很多人的幫助,我們會教育學生要懂得感恩。”

什邡市七一中學校園沙盤模型。中新網記者 宋宇晟 攝
學校的變化
走進校園,校舍寬敞明亮,學校教學區(qū)、辦公區(qū)、運動區(qū)、生活區(qū)區(qū)分明確。除必須的教室、宿舍,學校還建有專用教室、實驗室、各類多功能教室、藏書室、閱覽室、標準400米環(huán)形跑道、塑膠田徑場、綜合體育館……
什邡市七一中學校長賴緒云直言,學校能得到今天這樣的發(fā)展,第一要感謝“特殊黨費”的援建,第二要感謝對口支援幫扶的學校。
他舉例說,清華附中和我們建成了對口支援的結對學校。他們在教師管理、教師培訓、師生交流方面做了很多,而且這十年來從未間斷。

什邡市七一中學教師伍昌杰接受記者采訪。中新網記者 宋宇晟 攝
作為一線教師,伍昌杰的感受更為具體。地震之后,在“特殊黨費”基礎上,硬件設施有巨大提升。“現在我們用的硬件設備過去根本想都不敢想,我們在教室里就可以完成網上教學等活動,這在十年之前是不可能達到的。當時電腦也未在學校教學中普及,要看幻燈片都要搬一個很笨重的機器。”
而對口支援的結對學校則讓當地教師接觸的教育理念得以更新。“這也開闊了我們的教育視野,相比過去我們單純靠一支粉筆、一本書去傳授知識,今天教學的手段、方式、方法都有很多發(fā)展。”
“過去老師為主、學生為輔,靠老師‘滿堂灌’,現在完全改變過來,我們把課堂還給學生。從我教語文的角度來講,過去只是要‘一課一讀’,學生也不去思考;現在讓學生分小組參與課程、自己查資料、提問題,然后老師來解決。老師主要是引導學生學習。”他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七一中學自成立以來的七年間,高考升學人數穩(wěn)步提升。

什邡市七一中學校長賴緒云向記者介紹學校情況。中新網記者 宋宇晟 攝
“把這份愛傳遞下去”
“我們學校在感受了這些大愛之下,學校不負他們的期望。”但在賴緒云看來,更重要的是“要把這份愛傳遞下去”。
2015年青海玉樹地震后,經過北京市相關部門協(xié)調,同屬于北京援建的什邡和玉樹搭起友誼橋梁。什邡七一中學專門開辦了兩個“玉樹學生班”。
賴緒云介紹,當時學校條件很緊張,不僅教室不多,師資也不夠。“但我們感覺我們必須要承擔這個任務,并堅持做下去,這是我們的責任,我們要把‘5·12’之后感受到的大愛傳遞下去。”
“這兩個班同學學習非??炭唷K麄儎傔M來時的成績并不理想,現在從初步一模、二??荚噥砜?,已經有幾個同學能上到本科線了。相信今年高考放榜的時候,這些玉樹的孩子應該大有收獲。”他說。

什邡市七一中學書法社同學的作品展示。中新網記者 宋宇晟 攝
賴緒云告訴記者,曾有一名來自玉樹的學生參加了高職單招,并報考了老年人服務的相關專業(yè)。“我當時問他為什么要報這個專業(yè)。他說,‘我在七一中學,一路上受到了很多幫助,我要感恩,要把這種感恩之心傳承下去’。”
事實上,在記者走訪七一中學的過程中,不止一位在校學生向記者提及感恩。甚至有一位經歷過“5·12”地震的學生坦言,自己的夢想就是報考四川大學醫(yī)學專業(yè),“希望有一天能穿上白大褂治病救人,像救災援建的志愿者一樣,做一個有用的人”。
記者了解到,什邡市七一中學還結對幫扶了涼山州喜德瓦爾學校等學校;雅安蘆山地震后,又和蘆山中學結對。“我們要把這份愛繼續(xù)傳遞下去。”賴緒云說。(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