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有關(guān)長城的兩條消息引發(fā)了市民的熱議。一條消息是,懷柔箭扣長城最險段的修繕工程全面完工;另一條消息則令人氣憤,一對母女不聽大家的勸阻,執(zhí)意在城磚上刻字。
早在1961年,長城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1987年,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正如一位網(wǎng)友說的那樣,在長城上刻字,刻下的不是名字,是恥辱!
兩條新聞令人唏噓
有市民拍下了這對母女正在刻字的照片:母女兩人都穿著黃色的塑料雨衣,母親利用雨衣遮擋住正在刻字的女兒。據(jù)拍下照片的市民說,發(fā)現(xiàn)母女倆的行為后,很多游人上前制止。但這位母親非但不顧勸勸,還用身體護住女兒,幫助女兒把字刻完。這位市民留意了一下,發(fā)現(xiàn)她們把長城當成了“許愿墻”,女兒用鑰匙把自己理想大學的校字刻了上去。這條微博引來眾多的關(guān)注和轉(zhuǎn)發(fā),很多網(wǎng)友氣憤地說:“有什么樣的家長就有什么樣的孩子!”“這么渣的素質(zhì)上了大學又怎樣?!”
與這條新聞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懷柔箭扣長城最險段天梯至鷹飛倒仰的修繕工程全面竣工。箭扣長城是“野長城”,因為沒有商業(yè)開發(fā),所以最大程度保留了長城的原貌。近年來,隨著雜草野樹的生長和日光風沙的侵蝕,再加上戶外運動愛好者的攀爬和踩踏,這里損壞嚴重,地勢險絕、牢不可摧的箭扣長城成了“斷壁殘垣”。
去年6月,箭扣長城啟動了大修工程。同年10月,記者深入修繕現(xiàn)場采訪。深秋的懷柔層林盡染,但工人們無暇觀賞美景,他們冒著生命危險,肩挑手扛,將材料運上海拔一千多米的山脊。由于天氣寒冷、工棚遙遠,他們吃不上熱乎飯菜,只能靠饅頭和熱水充饑。修復長城不僅費時耗力,在最小干預的原則下,修繕的具體方案更是八易其稿……
留下了永遠的恥辱
八達嶺長城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長城上刻字的情況已持續(xù)多年,近年來總體情況雖有所好轉(zhuǎn),但仍屢禁不止。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家文保意識不強,長城管理也不健全,城磚被刻字的情況非常多,中文外文都有。“但長城畢竟是世界級文物,一磚一瓦都是歷史遺跡,被刻字的城磚不可能更換,更不能在磚上糊點東西把字遮住。”所以城磚被刻字后,一次破壞,很難痊愈。
為了防止長城被亂刻亂畫,景區(qū)在城磚上安裝了告示牌,提醒游客站在文保的角度“手下留情”。每天景區(qū)還有警察、綜治隊員、志愿者在巡邏,就為管住那雙“控制不住的手”。可是總有人意識不到,長城不只是一磚一瓦,她是中華歷史的濃縮,是一代代人用心血甚至生命鑄就的文明。難道對她亂刻亂畫,就是我們對待文明的方式嗎,到底何時才能收手呢?一位網(wǎng)友的評論很犀利,但也發(fā)人深省,“那些刻在長城上,不是名字,而是恥辱”。
本報記者 張驍
(原標題:母女不聽勸阻執(zhí)意在長城磚上刻下名字 網(wǎng)友:恥辱)
來源:http://www.chinanews.com/sh/2017/07-09/8272940.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