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家
無論是犯罪嫌疑人,還是被告人,首先都是公民;在未經審判定罪之前,都是“清白的公民”,他們的人身權利和訴訟權利,都應當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
從“條例”到“法”,雖是一字之差,卻意義重大。6月15日,公安部在官方網站發(fā)布了由其起草的《看守所法(公開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審視這部《公開征求意見稿》,其中不乏看點。
最大的“突破”,便是貫穿其中的“尊重和保障人權”。盡管“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條款,早已寫進了《憲法》,但是在《看守所條例》這部27年前由國務院頒布實施的“古董級”行政法規(guī)中,卻難覓其蹤。這不僅是立法表述的欠缺,也是立法精神的缺失。
基于立法精神“遺憾”,必然導致具體立法上的“先天不足”。譬如,《條例》仍將在押人員稱為“人犯”。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1996年和2012年,《刑事訴訟法》已經歷兩度重大修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名稱已成社會共識,而恍若隔世的“人犯”稱謂,仍在這部重要的行政法規(guī)中“名正言順”。
醞釀中的《意見稿》,將“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總則立法目的中,是在用現代的法治精神取代過時的人治提法。
無論是犯罪嫌疑人,還是被告人,首先都是公民;在未經審判定罪之前,都是“清白的公民”,他們的人身權利和訴訟權利,都應當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
審視《意見稿》,看守所的法律定位,將發(fā)生新的變化。“看守所是國家的刑事羈押機關”,開宗明義的定位,完成了與偵查屬性的切割,有利于避免“偵查權”越界和濫用。
之前曝光的多起冤假錯案,便與看守所內的非法羈押、提審有關。
《征求意見稿》中,接受“社會監(jiān)督”的態(tài)度,體現了權力自覺。從“躲貓貓”、“喝水死”等怪現象,到“在押人員殺死民警越獄”等突發(fā)事件,都說明了對于看守所這個封閉羈押場所,監(jiān)督得不夠。
在《征求意見稿》中,除重申檢察機關的法律監(jiān)督權力外,還規(guī)定看守所應接受外界的監(jiān)督。這就打破了封閉的管理環(huán),壓縮的是權力空間,釋放的則是權利自由。
此外,從“條例”到“法”,更容易消弭立法“沖突”。根據《立法法》,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屬于制定法律的范圍。規(guī)范執(zhí)行拘留和逮捕的看守所,只能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法律,而不能用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guī)“取而代之”。立法主體的變更,帶來的是立法等級的提升,更是法治精神的“回歸”。
“權力不易確定之處,始終存在著危險”。這種危險的解除,不能視而不見,更不能任性而為,而須借助立法的力量,一步步精準控制。當然,時下或許難以實現一些法學專家所設想的完美的看守所法,但是,相對于陳舊的看守所條例,有一部更加符合法治精神的看守所法,仍然值得肯定。
□歐陽晨雨(學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