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學開始看航空知識雜志,一直看陳老的畫和文章,數(shù)年前因為一位中國飛行員的故事拜訪陳老。之后數(shù)次走訪,難得和陳老用他的家鄉(xiāng)話廣東話交談甚歡。能認識他我感恩,學到很多。
——香港導演陳嘉上在網(wǎng)上向成都商報記者講述與陳老交往點滴
陳應明老師開航空畫一代先河,激勵了無數(shù)人的航空夢想——包括我。深切緬懷陳應明老師。
——北京航模人 戴小鵬
憶及老師和我近十次在各類全國次性航空活動和航空大會期間,一起徹夜聊航空典故,一起煮咖啡,一起去吃肯德基,一起伏案翻閱史料檔案,一起涂鴉飛機……依然歷歷在目,無法忘懷。如慈父般的老師留給我的是做人的道理和治學的方法。老師一路走好!
——上海航空史專家、航模制作大師 江東
一支筆,描繪出碧血長空的波瀾
一雙手,讓精密飛行器纖毫畢現(xiàn)
一卷史冊,道出中國百年航空史
年與時馳、英雄遲暮,95歲高齡、航模泰斗陳應明14日離開了他鐘愛一生的事業(yè),身歸他最向往的藍天。
這位航空藝術(shù)大師,是新中國航空工業(yè)建設的早期參與者,以航空史專家、航空繪畫家、航模設計師等身份為大家所熟知,一直到離開的那一刻,他也沒有停止對中國航空史的求索。
戰(zhàn)斗機、轟炸機、運輸機……航空發(fā)展史上不同時期的各種飛機在陳應明的筆下栩栩如生,他的航空畫,伴隨了一代人的成長,以一種“教科書”的形式存在,讓不少青年將目光投向蒼穹。
成都商報記者 宦小淮

陳應明手繪殲十圖
網(wǎng)友緬懷
他的畫作激勵下
一批人投身航空事業(yè)
4月14日5時零5分,陳應明離開了人世,作別了他生活大半輩子的成都,兒子陳達波想要遵從老人遺愿、一切從簡,但消息還是不脛而走,天南海北的陳老學生、航空愛好者、航空史研究者紛紛轉(zhuǎn)發(fā)、緬懷。
一位軍迷網(wǎng)友告訴記者,他和很多朋友都是看著陳老的飛機線圖長大的,“他對中國航空知識的傳播,影響了一批人投身到航空事業(yè)中去”。
陳應明擁有一大撥崇拜者,就連香港導演陳嘉上也幾度來到陳應明的成都家中拜訪。2016年,他在微博中曬出了《航空知識》及陳老近照,提到“這是我年輕時最喜歡的雜志,里面各種插圖我視為珍寶。和他(陳老)聊中國空軍史,大樂”。今年1月24日,他再次曬出與陳老合影,并祝老人家春節(jié)快樂。昨晚,得知老人去世的消息后,他發(fā)微博表達哀悼之情,“老師走好。”據(jù)了解,陳嘉上準備拍攝一部關(guān)于抗日空戰(zhàn)的電影,希望陳老能幫助完善劇本、提供意見和指導。

生命最后
將手稿贈予學生
囑咐繼續(xù)研究下去
陳達波是陳應明唯一的兒子,今年67歲,他告訴成都商報記者,去年底,老人因為膀胱結(jié)石做了手術(shù),后來肺部感染,出院后就不怎么吃東西了,生活也難以自理。陳達波提出送老人去具有醫(yī)療功能的養(yǎng)護中心,但老人卻難以舍棄自己小房子中那滿滿一屋的資料,它們?nèi)谌肓死先水吷男难?/p>
直到3月份,老人才答應到養(yǎng)護中心,在生命最后一段時間里,老人還指點學生整理家里的手稿和資料。鐘義輝是陳應明最信任的學生,“他的記憶力超強,即使話已經(jīng)說不清,對一些抗戰(zhàn)史和空戰(zhàn)人物卻記憶清晰。”
陳應明臨終前,將一些資料交給了鐘義輝,讓他“進一步整理出來,好好利用”。鐘義輝提到,陳老未竟的事業(yè),就是讓更多人參與航空研究和宣傳,讓更多人愿意從事飛機設計和制造,讓我們的航空裝備、航空事業(yè)真正在世界處于領(lǐng)先地位。
而對陳達波來說,比較遺憾的是,父親并沒有給自己留下一架飛機模型、一幅航空畫。陳應明曾委托孫子給清華大學捐贈了幾十幅航空畫,但只給兒子留了一份手稿和一些手抄的曲譜。

年輕時的陳應明
他的追求
堅持留在成都 這里有他的青春和事業(yè)
參與籌備成飛廠
成立飛機模型室
陳應明原籍廣東,其祖父是越南華僑,1923年2月,陳應明出生在越南河內(nèi)。7歲那年,法國人在河內(nèi)舉辦了一場工業(yè)展覽,陳應明將目光都傾注在了展場的三架雙翼飛機上。這次“邂逅”,讓他癡迷于描摹飛機、制作航模,與航空事業(yè)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并成了他一生的追求。
1949年,陳應明來到廣州,隨后加入民航。1952年,陳應明被調(diào)到太原民航修理廠工作,參與制作了新中國第一種自行設計制作的航模發(fā)動機“5138”發(fā)動機。
1956年,陳應明被調(diào)到航空部成都新廠籌備處,籌備成都飛機廠(今為中國航空工業(yè)成飛公司),1958年,成飛廠正式上馬后,他著手成立了一個“飛機模型室”。在這里,他培養(yǎng)了成飛廠第二代、第三代模型制作人員。后來,陳老又被調(diào)入清江儀表廠(今為中國航空工業(yè)成都凱天電子股份有限公司)。據(jù)他的學生回憶,在此期間,陳應明也參與了新中國第一個航空儀表空速管、第二個航空儀表磁羅盤和第三個航空儀表高度表的成功設計生產(chǎn)。
鐘義輝提到,陳應明很多親戚都在海外,有親戚讓他去海外居住,但他堅持留在了成都。“這里有他的青春,有他熱愛的事業(yè),也習慣了成都的生活。”陳達波解釋。
花費17年
編寫中國航空器發(fā)展史
退休后,陳應明仍然喜歡待在書房中,收集、整理資料。他曾經(jīng)花費17年時間,和國內(nèi)其他學者合作,編寫出了我國航空百年的第一本航空器發(fā)展史。下轉(zhuǎn)02版
吹、拉、彈都擅長 會給每個來訪者沖咖啡
他的生活
陳達波沒有繼承父親的事業(yè),但他的選擇也受父親影響,退休前,陳達波在四川音樂學院從事音樂教學。6歲那年,陳達波就跟著父親學拉小提琴,還跟著父親到廠里進行演出,“我拉小提琴,他用吉他伴奏”。陳達波回憶,父親當年的廠里搞了個文工團,他擅長小號、小提琴、大提琴。
生活閑暇,老人喜歡坐下來喝咖啡、吃西餐,這是受早年生活的影響。而陳應明在成都的套二房子,接待了不少航空愛好者,“只要到老人家中,老人家都會給來客沖上一杯咖啡。”鐘義輝說,“他喜歡和年輕人交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