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市區(qū)90多公里,房山區(qū)霞云嶺鄉(xiāng)三流水村就藏在大山“腹內”,被群山抱死。從1976年三流水人向大山打下第一根鋼釬,到2016年完成最后一次隧道施工,一條1080米長的人工隧道讓三流水人看到了山外,也讓山外的人們認識了這個“世外桃源”。而這一變化整整經歷了40年。

▲“我們要鑿開擋在村前的這座山!”老村支書劉振先回憶起1976年深秋三流水人第一次叩山問路,那回蕩山間的吶喊猶然在耳。
很多老人一生沒走出過大山
現(xiàn)任三流水村主任楊忠田今年54歲,他初中畢業(yè),在村里同齡人中算是高學歷。楊忠田喜歡看書,他有一本《百花山志》,在霞云嶺一章里,有三流水村的簡單記載:“村址海拔703米,周圍是超過850米的石灰?guī)r山地,村域面積14.2平方公里。清代成村。”
“最初這里應該有水,傳說曾有三條溪水,交匯到山谷盆地,所以我們村有了三流水這個名字。”楊忠田說,但現(xiàn)在已經見不到溪水了。沒有溪水可以鑿井取水,但沒有路就難辦了。清代成村以來,村民出山只能翻越門前環(huán)繞的大山,腿腳靈便的年輕人都要走上至少三個小時,才能到達霞云嶺鄉(xiāng)上。
“上世紀90年代以前,村里好多老人,一輩子沒出過大山,更沒見過山外公路上跑的小汽車。”前任村黨支部書記劉振先回憶,因為沒有大路,出山基本靠走山間小路,運輸就只能靠人來背了。“那時公社供銷社定期收豬,俺這里的豬都不敢養(yǎng)大,最大的150斤,不然就背不動了。趕上收豬的日子,就要用背簍往外背。豬是活物,裝在背簍里不老實,既考驗技術,又需要體力。起早上路,背到供銷社,過了磅賣掉,再走回來就天黑了。有時候要三個人輪班背一頭豬。”
劉振先說,那時最愁人的是山里產的紅肖梨運不出去。“曾經上過國宴啊,可這么好的山貨全靠人用背簍往外背,抬都不行,山路兩個人都沒法走。背能背多少,也就能運出去十分之一,剩下的自己吃不完,眼瞅著爛在家里,實在可惜。”

▲當年村民克服萬難徒手開山,就是為了山貨能運出去,不用搬遷在山里蓋新房。
為什么要開山而不是搬遷
很多人問過老書記劉振先一個問題,被困在大山里,為什么要選擇挖開大山,而不是搬遷到山外呢?劉振先這時會微微一笑,說出兩個原因。
一個是故土難離。“習慣了,哪里也不如自家好。”這個村子在歷史上一直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在自給自足的農耕社會里,大山可以滿足最基本的生活必需,人們不想搬到山外。第二個原因就是沒有錢搬遷。在那個一窮二白的年代,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填飽肚子,搬家蓋新房只是一種美好的愿望而已。
而楊忠田根據(jù)代代相傳,加上自己看了許多書,為三流水村隱秘深山找到了這樣一種解釋:大約在1860年前后,一家姓劉的人也許是逃荒,也許是避戰(zhàn)亂,來到這里落腳,繁衍生息就形成了這個村子。既然和當年“桃花源”里的人一樣是為了避亂才來到這里,祖祖輩輩自然也就習慣了這份寧靜的生活。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的變化,三流水的年輕人再不愿像老一輩那樣終老在山間。上世紀70年代,一個激情燃燒的年代,二十出頭兒的劉振先和村里的年輕人一起,開啟了劈山開路的壯舉。
“紅旗渠精神”、“農業(yè)學大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人定勝天”……在這些標語的激勵下,劉振先沒有考慮太多徒手開山的困難,他想著只要鑿穿擋在村前的這座山,去鄉(xiāng)里就不用爬幾個小時的山路了,山貨也可以運出去了,不用搬遷就可以在山里蓋新房了。
第一聲鑿擊至今回蕩耳邊
劉振先還記得,1976年深秋的一個早晨,鐵錘敲在鋼釬上發(fā)出的脆響,回蕩在群山,久久不絕。那是三流水人第一次叩山問路,也像是對外面世界發(fā)出的第一聲吶喊。“我們要鑿開擋在村前的這座山!”
那個早晨,20個三流水最棒的小伙子來到山崖時,他們才感到,鼓蕩了一個秋天的鑿山計劃一旦變成現(xiàn)實,像是在夢中。而且這個夢比現(xiàn)實還嚴酷。劉振先說,他們最先選擇開鑿的地方位于半山腰,因為根據(jù)目測,那里開通之后正好能夠連接山外的108公路。
鐵錘、鋼釬、小推車這些工具都要先從山下背上來,沒錢買炸藥,就自己造,拿鋸末、柴油、硫磺、化肥硝銨配出來,勁兒雖然小點,但比人力好使。劉振先說,后來村里的壯勞力全都放下地里的活兒,來隧道工地參與勞動了。一天能掙10個工分,大家干得熱火朝天。
大半年之后,三流水人鑿山開路的事情驚動了山外的人。附近煤礦的工程師來了。不過人家來了之后第一句話就給大家潑了一盆冷水。“鑿錯地方了,你們選的地方一直挖下去就到山頂了,根本不可能打通山體。”劉振先說,經過煤礦技術人員重新校準之后,才選定了今天隧道所在的位置開始施工,而此前的功夫算是白費了。
不過令人鼓舞的是,1979年,霞云嶺公社派出了工程隊,也是其他村的社員,從大山的另一面開工,與三流水村民相向掘進。市里的有關單位也先后撥款資助。劉振先說,感覺從這時開始,開山修路工作才真正步入正軌,先后到三流水參與勞動的社員一度超過600人。“那時如果有航拍技術,從上往下一照,那就是600個愚公在一起挖山,何其壯觀啊!”

▲如今現(xiàn)任村支書劉建華自豪地站在隧道口歡迎大家探訪“世外桃源”。
風終于穿山而過吹了出去
劉振先說,有了公社里的支持,三流水人不再孤獨,進度也快了,一個冬天就打了200多米??稍酱蛟缴?,危險也就跟著來了,塌方時有發(fā)生,但沒有發(fā)生一次人員傷亡事故。
“可是炸藥在洞內爆炸后散煙是個大問題,沒有通風設備,又只有一個進口,散煙要很長時間。”劉振先說,為了趕工期,大家哪里等得下去,很多時候煙還沒有散盡,人就鉆進去勞動了,結果有不少人都被熏到了,可緩過來之后就接著還去干。劉振先現(xiàn)在想來也會覺得有些詫異,那個年代的人還真是無所畏懼呢!
劉振先說,當時專家給設計的隧道應該是4米高4米寬,可越打越難,就越打越小,后來只能過一個人。1980年6月的一天,三流水村民自東向西,在大山肚子里已經鉆出400多米。“快中午時,我聽到對面有風鉆的聲音,就說,別用炸藥了。”劉振先說,“大家就用鎬頭和釬子干,對面的聲音越來越清楚,叮叮當當?shù)腻N子聲就像在耳邊,大家都緊張起來:快要通了!”
不記得是誰砸了最后一鎬了,嘩啦,一個口子就開了,山風呼啦一聲就鉆了出去,通了!大山終于被鑿通了!憋了千年的山風不管不顧地從大山腰間呼嘯著沖過,急切地去看外面的世界。雖然剛開始隧道只有容一人通過的洞口,但社員們排起了長長的隊伍,要過到山那邊去看一看。
地里干活的,家里做飯的,坡上玩耍的,男女老少,都奔跑著向這個洞口擁來……整整4年,橫亙在三流水村前這座近千米的高峰,硬是被村民從腰間掏出了一線通路。
■相關鏈接
多項工程打造三流水
據(jù)霞云嶺鄉(xiāng)宣傳部長孫佳煒介紹,近年,農委等部門支持三流水村的建設農業(yè)項目,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在農業(yè)生態(tài)園建設方面,新修田間路590米;新修石擋墻590米;新修護欄590米;整修地堰720米;種植苣荬菜46畝,每平方米播種3克;種植苦麥菜38畝。
利用2016年房山區(qū)休閑農業(yè)項目,在三流水村新修200立方米蓄水池1座;新修50立方米蓄水池2座;種植紅肖梨50畝;鋪設引水管線758米;新修1.4米寬田間路286米;新修地堰2988米。
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2016年房山區(qū)登山步道項目,霞云嶺三水穿越步道。在這個項目里,新修了1.4米寬登山步道,新建登山步道配套設施,購買并安裝標牌系統(tǒng)。
此外,2012年京津風沙源小流域治理工程中,進行了梯田整修,栽植了經濟林。2013年的清潔小流域治理工程,進行了村莊綠化、改廁、整修地堰。2014年荒山造林100畝,2016年荒山造林500畝,2017年預計再造林100畝。
北京晨報記者 王歧豐/文 李木易/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