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事大。親人的離世,對我們來說,是另一個時間的開始——你也許會說,“時間過得真快,父親已經(jīng)走了7年了。”在生活質(zhì)量日益提高的今天,送親人“好走”是我們的責(zé)任。昨天,八寶山殯儀館舉行“社會開放日”,很多市民前來參觀。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在提供基本服務(wù)的同時,殯儀館還推出了眾多選擇、更好品質(zhì)的個性化服務(wù)。滿足不同市民的不同需求才是大勢所趨。今天咱就說一說,怎樣才算送逝者“好走”。

布置古樸典雅的遺體存放室。
零度保鮮 逝者安詳
我們傳統(tǒng)意識中,遺體都放入層層冰柜中保存。但是“冷凍”是非常不人性化的遺體保存方式。從去年開始,八寶山殯儀館陸續(xù)開辟出20余間遺體冷藏告別室,從“冷凍”到“冷藏”,一字之別,尊嚴(yán)盡顯。有逝者家屬因這一字之差就推遲了葬禮的時間。
遺體冷藏室大約10余平方米,跟一間臥室差不多大。中間放著水晶棺,兩旁裝飾著青花瓷瓶和青花瓷扇,取“慈善”之意,水晶棺前有供桌可以擺放供品,兩只“仙鶴”守候一旁,代表親人駕鶴西去。水晶棺為底層加冷,因為沒有被冷凍和解凍的過程,逝者安放于棺內(nèi),面目表情安詳如熟睡,皮膚彈性如生前。
每間遺體冷藏室只安放一具遺體,24小時向家屬開放,每天收費800元。因為房間足夠大,私密性又好,很適合家屬守候親人。有位女士本想存放父親遺體3天后火化,但是看著父親安詳舒適的樣子,她把葬禮推遲到了5天后,“我想跟他再聊聊,他待在這里太舒服了”。
八寶山殯儀館服務(wù)中心主任周衛(wèi)華告訴北京晨報記者,一旦親人去世后,能夠有效相處的時間不過個把小時,其他時間遺體都在冰格中冷凍,無法親密接觸——這個過程,對于親屬來說,短暫得太過殘酷。尤其是對于突然去世的親人而言,這種司空見慣的告別方式根本就不能釋放家屬悲傷的情緒,這“草草收場,趕緊送走”的告別方式更仿佛是往家屬傷口上撒鹽。
但是,這種單獨房間的“守靈”方式,可以給家屬足夠多的時間跟親人告別。“一家人圍著面容安詳?shù)氖耪?,可以守候,可以說話,可以禱告,可以懺悔,可以許愿……這樣,我們活著的人可以得到莫大的心理慰藉和活下去的勇氣。”周衛(wèi)華如是說。
故人沐浴 芬芳滿屋

入殮師在演示“故人沐浴”服務(wù)。
從去年清明節(jié)過后,八寶山殯儀館推出了“故人沐浴”服務(wù),目前6位年輕的入殮師分兩組,每月要為100多位逝者沐浴更衣。一次沐浴收費1800元。這項服務(wù)滿意度調(diào)查高達(dá)百分之百。
逝者沐浴,家屬可以觀禮。沐浴服務(wù)有簡單的,也有復(fù)雜的。簡單的就是洗頭、洗臉。復(fù)雜的有全身沐浴,修理指甲,敷面膜,按摩手足。逝者裸身躺在沐浴床上,覆蓋在粉色毛巾下,入殮師動作輕柔又充滿儀式感,整個過程長達(dá)30分鐘,雖是全面沐浴凈身,在2條毛巾的交替覆蓋下,并不暴露逝者的遺體。很多觀禮的家屬看到這一幕,都會欣慰地哭:“我們都沒有這么給他洗過澡呀!”
“人去世后,血液停留在一處,臉上會有斑。鋪上面膜可以恢復(fù)正常膚色。我們活著的人享受的按摩多是放松肌肉,但是為逝者按摩多是按摩關(guān)節(jié)。” 24歲的入殮師劉蕊告訴北京晨報記者,經(jīng)溫水洗浴又按摩后的逝者,關(guān)節(jié)柔軟,不僅容易穿衣服,而且面容栩栩如生。
沐浴都是溫水,只有一次劉蕊用了涼水。“逝者是位17歲的小伙子,車禍去世,顱骨裂了,用熱水會讓腦后面的血流出來,為了不讓家屬察覺到,我們改用涼水洗,敷上面膜后,小伙子神采奕奕。”
劉蕊長得像水鄉(xiāng)姑娘,卻來自呼倫貝爾大草原。她跟朋友在一起是個大“話癆”,卻羞于跟陌生人講話。殯葬這個行業(yè)是媽媽替她挑的,她覺得挺好,不用多說話,自己又喜歡,還沒有來自家庭的壓力。
“每一個生命在自己的哭聲中來到這個世界,在父母或者護(hù)士溫柔的手里清洗干凈;每一個生命在別人的哭聲中告別這個世界,也有權(quán)利讓我們幫他們清洗干凈。”劉蕊說,“既然這是家屬最后一次看到自己的親人,我們就讓他在這一刻變得最美、最安詳。”
3D打印 起死回“生”

利用3D打印技術(shù)再造逝者面部,相似率高達(dá)90%
趕在清明節(jié)前,八寶山殯儀館3D打印工作室正式掛牌成立。這是全國首家能夠3D修復(fù)遺容的殯儀館。
因交通事故、火災(zāi)、礦難、意外墜落等原因死亡的人,常常因為面部受損或變形嚴(yán)重而無法直接舉行告別儀式,這就需要整容師進(jìn)行面部修復(fù),或者干脆再“造”一個頭部。“以前我們都是用橡皮泥、石膏等材料,根據(jù)逝者的正面和側(cè)面相片,捏來捏去,自己覺得已經(jīng)很像了,但是家屬不認(rèn)可,因為他們跟逝者朝夕相處,360度無死角,我們卻只有照片,一次整容至少要捏上3到7天,最成功的時候只能捏得七分像。家屬雖然都能理解,但是能看得出來那份勉強和無奈,這讓們自己也不能釋懷。”遺體化妝師張洋告訴北京晨報記者。
但是這種3D打印技術(shù)卻可以只根據(jù)一張正面照片,在12小時內(nèi)生成逼真的面部輪廓三維模型,相當(dāng)于再造一個面部,相似率竟然高達(dá)90%,而針對局部面部受損情況,3個小時左右就可以完成,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3D成型的面容是硅膠的,我們只需要簡單上妝就可以了。與真人特別像,跟明星蠟像一樣。”張洋說。
3D打印技術(shù)的推出,對于殯葬行業(yè)中遺體整容具有里程碑意義。八寶山殯儀館表示,已全面掌握這項技術(shù),會根據(jù)需求逐步啟用,幫助逝者以最完美的狀態(tài)告別親人、有尊嚴(yán)地離開世界。
據(jù)悉,面部嚴(yán)重破損的整容屬于“特殊整容”,根據(jù)國家相關(guān)物價規(guī)定,其價格需要與家屬“面議”,以往再塑一個面容,大約需要幾千元。目前3D打印尚未正式啟用,因此最終價格還未敲定。
哀樂淡出 服務(wù)點單
張洋是八寶山殯儀館首席化妝師,技術(shù)大賽拿全國第一。家屬可以預(yù)約其為逝者服務(wù)。“點”張洋需要400元,“點”張洋的師傅需要600元。張洋的師傅是我國著名化妝大師劉瑞安,給多位逝世的國家領(lǐng)導(dǎo)人化過妝。如果市民有需求,只要預(yù)約,這些大師都可以為普通逝者服務(wù)。
此外,周衛(wèi)華告訴北京晨報記者,“哀樂”已經(jīng)淡出殯儀服務(wù),而葬禮儀式更加豐富。“實話說,現(xiàn)在遺像都只能放在腳下了,上面是大屏幕,播放逝者生前的影像。哀樂也很少使用”。殯儀館每天舉辦20多場告別儀式,只有一兩場播放的是《哀樂》。周衛(wèi)華說,“《哀樂》太壓抑,太傷感。親人們多愿意播放逝者生前喜歡的歌曲。我見過最有意思的告別音樂是《馬兒啊,你慢些走》,也有播放逝者生前自己唱的京劇的,還有人把《起床號》、《燃情歲月》和《熄燈號》串在一起播放的。”
由于摒棄千篇一律的普通遺體告別儀式,殯儀館里因此誕生了“葬禮策劃主持”,葬禮現(xiàn)場不僅有視頻短片回放逝者的一生,告別廳還可以布置成書房、花園、森林等場景,用逝者生前最喜歡的綠植、藝術(shù)作品等送親人最后一程。北京晨報記者注意到,此前告別廳的紗幔一直都是黑白兩色,但目前都換成了粉紅色,而粉紅色的紗球也到處可見。而整個這場個性化的葬禮,費用大約2000元。
■記者手記
送好先人 后輩才能走得更好
很多年來,我們管八寶山殯儀館叫“火化場”——遺體離開醫(yī)院太平間,到八寶山就剩下燒了。而昨天,在八寶山殯儀館告別廳,人們與一位年輕的母親作別。小山、溪水、花徑、圓木圍欄里,鮮花盛開,有小鹿回眸。隨著《綠野仙蹤》的音樂響起,人們在淚水中展露出笑臉。這是如今的八寶山。
人有生有死,生來的不是“東西”,死去的也不是“廢物”,都是生命,而遺體是生命最后的象征。但是,如果社會不發(fā)展前行,我們可能永遠(yuǎn)都意識不到這一點。
很久以來,親人一旦離世,再見就是一具尸,再而見就是一捧灰。所以,在骨灰堂,在墓地,我們會經(jīng)??吹?,有人坐在地上,對著骨灰盒或者墓碑,絮絮叨叨一兩個小時,甚至一上午,甚至一天。與其讓他們對著空氣說話,為什么不能讓他們多與遺體相處一段時間——那也是生命。
目前,八寶山殯儀館正在改變“火葬場”的傳統(tǒng)形象,徹底摒棄“三鞠躬轉(zhuǎn)一圈”的告別方式。各種更加人性化的殯儀服務(wù)頻頻推出,其中不乏“童話般”的葬禮。而這種服務(wù)恰恰正是市民所需要的。畢竟,只有善待逝者,才能慰藉生者。我們目送親人遠(yuǎn)行,是為了讓自己走得更好。
如果有一天,我們不懼怕這里,我們才真正悟出死亡的意義,也才真正明白活著的意義。
北京晨報首席記者 崔紅/文
首席攝影記者 吳寧/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