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誰都想去看看。有這樣一種看世界的方式:一邊做義工,一邊旅行,通過自愿免費加入某種團體,在旅游的同時完成某項義工活動、幫助某個對象等,在享受旅行的同時承擔相應的責任。這種方式,叫做“義工旅行”。如今,義工旅行在年輕人當中已成為一種時髦的旅行方式,他們在承擔責任中感受美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放飛青春、感受世界。讓我們一起來聽聽他們的故事。
“什么都用實惠來考慮,生活就少了色彩!”
利用工作的間隙,去義工旅行,聽起來是很“酷炫”的事情。已經工作了幾年的阿布,就是這樣一個“酷炫”的文藝青年,講述起義工旅行的那段時間,他用“那是最有色彩的日子”來形容。
阿布的義工旅行從大學時代開始。“那時是窮游呢。學生時代沒什么錢,在網站上了解到可以去做義工,空余時間可以自己出去旅行。”阿布笑著說,自己一般也不和朋友一起去,往往單獨行動,“這樣才能遇到比較酷的人!”
相比于結伴旅行、定制旅行,說走就走的旅行對于阿布更有吸引力。阿布的義工旅行任務是幫著店家打掃客房收拾家務,閑余時間就是自由旅行了。“我喜歡隨性的生活,義工旅行一般是一兩個月,時間相對充裕,完全不用定制精細化的行程,這里不好玩,或者沒有感覺,立馬就能走。”
義工旅行中,會遇到很多不同的人,思維也會更加開闊。“研究生3年,因為一些事情,過得很迷茫,我從沒想過2014年5月7日的那次‘出逃北京’會對我的人生有那么大的改變。”這是小樂姑娘在朋友圈分享的一段義工旅行的記憶。研究生期間,她遭遇了一段“成長困惑期”,于是聽從舍友的建議,“與其煩惱,不如去做義工出去看看!”
在義工旅行的客棧,小樂坦言,因為有著嚴格的時間規(guī)定,工作時也會比較累,但是通過與小伙伴分享生活感悟和理念,自己也收獲了信心,“我可以創(chuàng)造屬于我的故事!”
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能慢下來沉下心做事情是一種可貴的品格。在阿布看來,義工旅行就是這樣一種能夠讓自己從快速生活的壓力中抽離出來的事情,“我們現(xiàn)在老在說生活缺乏‘儀式感’,其實就是這層意思。”
對大多數(shù)年輕人來說,畢業(yè)之后找份穩(wěn)定工作賺錢養(yǎng)家,或許是人生的主旋律。假期實習積累工作上的經驗,也是多數(shù)大學生的做法。那么,幾個月的義工旅行會不會影響到未來發(fā)展?“年輕的時候,也需要有更多的經歷去磨礪自己的心境。有機會做一件很酷的事情,是工作、實習無法代替的,如果什么都用實惠來考慮,或許生活就會少了一些色彩!” 阿布這樣回答。
旅行中遇見美好,也承擔責任,重新定義自我
義工旅行,也并不是想去就能去。小羽是四川人,一直想申請到福建廈門的民宿店里做義工旅行,看一看大海。“暑假期間投遞簡歷的人很多,后來我才知道同時和我競爭的有1000多個人。現(xiàn)在我工作的這家客棧是評分很高的驛站,也是廈門最早的義工旅行客棧,我能申請到也算是運氣爆棚。”
義工旅行,首先是承擔好自己的分內工作。“平時會完成客房的打掃,剪花澆水,晾床單、幫忙做菜等工作。這就需要義工把心態(tài)擺正,義工旅行不是單純去玩耍,還要分擔一些事務。”小羽說,一般自己下午和晚上的休息時間可以去海邊走走。
每周會有一天休息日。小羽利用休息的時間去了鼓浪嶼、廈門大學、南普陀,與一同來到驛站的義工旅行者早晨5點鐘一起去看日出,在船長的帶領下參與制做帆船,跟著驛站的老板做手工、學習調制雞尾酒……“原來有這么多有趣的事!”小羽說,義工旅行讓自己在承擔責任中感受美好,在旅行中學會獨立,“比如以前在家?guī)缀醪蛔黾覄?,一個月的義工旅行就讓我變成了生活小百科。”
運氣好的話,在承擔責任中還能遇見人生的另一半。阿貝和何蛋糕就是如此,他們相逢相愛于義工旅行的時光,由旅行的小伙伴走成了人生的伴侶。因為妻子愛吃蛋糕,阿貝就叫她何蛋糕。講起他們的故事,阿貝說,何蛋糕去得更早一些,自己去的時候是她來接的,然后在一起工作的時候產生了好感。
“我們第一次在一起勞動,印象最深刻!當時是清洗廚房,廚具很多油污,東西也是亂七八糟的,她刷得很認真,那時候就感覺這個女孩子不錯!”講起現(xiàn)在的妻子,阿貝滿滿的幸福感。
如今,阿貝做園林工作,何蛋糕幫著家里經營早餐店,生活忙碌卻很美滿。“做義工的工作屬于服務業(yè),那時候學到的技能也派上了用場。”
義工旅行不能太嬌氣,這是義工們共同的想法。“畢竟一個人去一個陌生的地方,最主要是學會思考和獨立。”小樂介紹,旅行中會遇到五湖四海的人,能從他人身上學到很多,對當?shù)氐捏w會也更為深刻,在承擔責任中會格外珍惜旅行中的美好!
瘋狂的“小事兒”讓我心理更為成熟和包容
90后的丹妮剛剛從加納歸國。年紀輕輕的她,卻已經有了兩次長時間的異國義工旅行經歷——兩年在尼泊爾,一年在加納。她在當?shù)氐目鬃訉W院做志愿者,擔任漢語教師,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
相比于周圍的小伙伴,3年的志愿者經歷,丹妮少了一份研究生的學歷。“但是,我擁有了更為成熟和包容的心態(tài),還有更為獨立的生活能力,心理和世界觀的成長成熟就是我的收獲??!”丹妮說。
3年前,丹妮讀大四。有同學收到國外招聘志愿者的信息,告訴了她,結果同學沒去,丹妮卻面試成功,去了尼泊爾,開啟了她義工旅行生活的篇章。談起自己出國時的心態(tài),她說:“我的預期比較簡單,所以到了國外也很適應,沒有什么落差。”
在尼泊爾做志愿者工作之余,這個90后的小姑娘去了很多地方。“我爬過喜馬拉雅山系的安納普爾那峰!爬了七天七夜,很順利到達了大本營,再往上就是專業(yè)登山隊的事兒了!”丹妮說,當時只有一個小伙伴陪自己干了這件瘋狂的“小事兒”。
在加納的一年,工作任務相對較重。早晨9點到下午5點30分要求坐班,而她的漢語課程又大多排在5點30分之后,所以她的義工旅行的常態(tài)便是“白天備課,晚上上課。”然而,這還不是她的全部工作,“我還要負責中國舞蹈培訓、活動主持,有時候活動策劃、做翻譯什么的。”丹妮說,自己是個成就動機較強的人,工作也能給她帶來快樂和滿足,學生對自己表達贊美的時候,“會讓我一天的心情都很好!”
3年的義工旅行,讓丹妮有了更多的包容心。“經歷多了就會克服狹隘。比如,當你在一個國家生活了一兩年,有了自己的體悟和理解。再聽到別人只去旅行過幾天,就大談特談的時候,就不再會急于反駁,跳起來針鋒相對,而是會聆聽更多。因為經歷越多,越會覺得自己渺小,不懂的太多,需要學習的太多。”丹妮向記者分享道。
“至少現(xiàn)在,我還是比較享受當下的選擇的。”在丹妮的世界里,義工旅行,讓她能有更多機會在不同地方接觸不同的人和事兒,工作有挑戰(zhàn)性,更重要的是,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按照這種方式去生活——“有變化的生活才比較有意思!”
然而,長時間的異國義工旅行,也不是完全沒有不利影響。比如,國內的朋友會變得生分,有時候身邊只有自己一個中國人會感到孤獨,回國后能否找到稱心的工作也是挑戰(zhàn),如果像丹妮一樣是個女孩子,可能還會面臨被親戚朋友過度關心婚姻問題……
義工旅行,家人放心嗎?這也是每個義工旅行者都會面臨的話題。心理夠不夠成熟、生活夠不夠獨立是家長放不放心的關鍵。“我從初中開始住校,生活很獨立,不會干涉我太多。”丹妮開玩笑說,本來上學的時候一年也就回去一兩次,家人都習慣了。
“雖然義工旅行也會讓自己面臨這樣那樣的煩惱,但做什么事不是如此呢?最重要的是要在其中學會成長、收獲快樂。”丹妮說,“接下來,我還打算去美洲,繼續(xù)出去做志愿者。”說起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丹妮非常清晰,先去美洲呆一段時間,等看夠了外面的世界,再回來繼續(xù)研讀自己感興趣的心理學專業(yè),“希望自己老了的時候,回憶起年輕的歲月,不會覺得是在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