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京2月11日電 (記者 崔佳明)2月11日是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按照民間的傳統(tǒng),人們要點起彩燈,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jié)、其樂融融。
今年的元宵節(jié)恰逢周末,古城揚州滿城歡聲笑語,大街小巷被各式彩燈裝點一新,各大公園景區(qū)活動精彩紛呈。當日“何園千金”身著晚清風韻的冬裝為游客贈送元宵,并教小朋友制作元宵,讓游客和孩子們在實踐中感受中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慶祝元宵佳節(jié)。

圖為“何園千金”身著晚清風韻的冬裝教小朋友制作元宵?!∶系慢?攝
對于過元宵節(jié),揚州人有句老話“正月十五鬧花燈”,一個“鬧”字,承載著許多鄉(xiāng)愁的記憶。揚州著名民俗專家曹永森說,揚州人在元宵節(jié)期間不僅欣賞各式各樣的花燈,同時還可以看到各種民間歌舞雜技的表演,這樣的場景,就是“鬧花燈”,揚州人信奉越“鬧”越發(fā)、大“鬧”大發(fā),元宵節(jié)也因此成為揚州人的狂歡節(jié)。
曹永森還說,在揚州“十五元宵賽小年(除夕)”,揚州元宵的民俗與除夕相對應,除夕夜是關門團年,元宵夜與之相對,人們以喧鬧的戶外游戲,打破靜寂,“元宵鬧夜”就成為明顯的節(jié)俗標志。

圖為身著晚清風韻冬裝的“何園千金”與小朋友共吃元宵?!∶系慢?攝
同時,元宵節(jié)期間,揚州有“上燈圓子落燈面”一說。正月十三晚上上燈,上燈時要吃湯圓;正月十八晚上落燈,落燈時要吃面條。為何有這一習俗?通常的解釋是,吃湯圓象征“圓圓滿滿”,吃面條象征“順順暢暢”,在揚州人看來,家中“圓圓滿滿”“順順暢暢”就是一種幸福。

圖為身著晚清風韻冬裝的“何園千金”為游客贈送元宵?!∶系慢?攝
曹永森說,這里的“湯圓”也就是“元宵”?,F今的揚州人把實心的糯米圓子叫“元宵”,把有餡心的糯米圓子叫“湯圓”。過去并不是這樣,有餡心的也叫“元宵”,《真州竹枝詞》中說:“元宵者,搓糯米粉,包桂花鹵于中而為團,所以像月圓也。”看來,是因為“像月圓也”,生活在“月亮城”的揚州人便把“元宵”叫成“湯圓”。吃湯圓“圓圓滿滿”的含義也由此而來。
吃面條是在正月十八落燈的晚上。吃上一碗面條,是告訴人們年節(jié)的大幕徐徐落下,緊張忙碌而又充滿希望的一年又開始了,預祝大家各項事業(yè)都能像吃面條一樣,順順暢暢。(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