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猴病了也吃同仁堂的感冒沖劑;百獸之王的老虎獅子比其他動物更愛生癌,動物也需要‘治未病’——它們不會說話,人又無法靠近。所以,我們的工作是防病,不是治病。”胥哲在北京動物園當了20多年的獸醫(yī)。他說,作為一名獸醫(yī),追求的最高工作境界就是“無事可做”。
扎在人群中望聞問切
北京動物園共有6位獸醫(yī),每人分管一片。“本命年”的雉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金絲猴,還有獅子老虎北極熊等猛獸都需要胥哲“上門服務”。推著自行車,馱著藥箱,平時巡診一圈要一個半小時,趕上過年游客人多,胥哲能走倆小時。
如果不是工作服和牛皮藥箱,胥哲看上去就是一位普通的游客。只是他看的是動物的毛色和狀態(tài)。“毛亮,眼睛有神,昂首挺胸,平衡能力好,就絕對沒毛病。你看,這毛多亮,都反光!”說著,一只綠孔雀優(yōu)雅地朝著他走過來。
胥哲說,動物園的獸醫(yī)以“望”和“問”為主,“都看了20多年了,拿眼一掃,就知道動物有沒有毛病。趕上有動物藏起來或者睡覺,一時望不到,就看糞便,也能一眼看出來有沒有毛病。”在看不到動物又看不到糞便的情況下,就必須要“看到”飼養(yǎng)員——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獸醫(yī)都要向飼養(yǎng)員“問”診。
“前兩天有飼養(yǎng)員說,有一只角雉打蔫,精神狀況不太好。我到現(xiàn)場一分析,應該是由于雞年辦雞的展覽,換了新環(huán)境,它有點不適應。我們就給它的飼料里放了點兒增加食欲的營養(yǎng)劑,過兩天就好了。”
蜂猴也吃感冒沖劑
夜行動物館里,光線暗,胥哲就直接走進飼養(yǎng)員辦公區(qū),“葉猴、蜂猴、小熊貓、金絲猴都在這個區(qū)域內。葉猴就皮實,蜂猴最容易鬧毛病,它適應能力很差,溫度高低都不行——每年蜂猴舍都是最先來暖氣的,‘十一’以后就供暖了。”
來到蜂猴舍的后門,胥哲打開鐵門,探進大半個身子,只靠伸長了胳膊,直接往門后面一摸,“挺好,沒問題。”一只蜂猴,怎么會一摸一個準呢?胥哲解釋說,蜂猴不愛動,一般都趴在高杠上,很少在地上,“所以往杠上一摸就能摸到,當然動作要快,不能讓它咬著,摸摸胖瘦和毛發(fā)就可以,如果摸不到,就要向飼養(yǎng)員打聽吃飯情況,或者觀察糞便。”
在工作臺上,一整盆的蘋果、胡蘿卜,還有大把的香蕉,飼養(yǎng)員正在切竹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里還有同仁堂的“感冒清熱顆粒”和外國進口的“化毛膏”。“化毛膏”摻進食物里,可以清除動物吃進胃里的毛發(fā),防止腸梗塞,增加食欲。胥哲說,“動物吃的大部分藥都是人藥,甚至好多都是進口藥,按照體重安排劑量。這種同仁堂的感冒沖劑就是防止蜂猴發(fā)燒用的。”
老虎剪指甲需要麻醉
如果食物充足,環(huán)境適宜,野生動物其實挺皮實,一般不愛鬧毛病,比如棕熊10年都不得病。但是,老的和小的就要格外關注。在獅虎山里,有一只叫“長春”的東北虎,“都快17歲了,在圈養(yǎng)環(huán)境下,東北虎的壽命就20年?,F(xiàn)在只能觀察,有些檢查做不了,需要麻醉,可是歲數(shù)大了,麻醉對它的傷害更大。”
胥醫(yī)生給老虎做過幾次手術,有一次是因為指甲嵌進了肉里,影響了行走,“圈養(yǎng)的老虎,爪子得不到打磨,指甲容易長進肉里,那就必須麻醉剪掉,順手再做個體檢。”
胥醫(yī)生的藥箱挺沉,聽診器、麻醉吹針、維生素B、云南白藥等裝得滿滿當當。但是他卻說,野生動物一定要以疾病預防為主,需要每天精心飼養(yǎng)和前瞻性地介入,做到心中有數(shù)。
北京晨報首席記者
崔紅 通訊員 宋瑩/文 崔紅/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