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民眾除夕夜撞鐘祈福迎猴年新春。秦華 攝
中新網(wǎng)北京1月27日電(上官云)除夕又稱大年夜、除夜、歲除等,是農(nóng)歷一年中最后一天的晚上。這一天的習俗既豐富又有趣,比如要貼春聯(lián)、貼窗花,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團圓飯、守歲等等。民俗學者王娟在接受中新網(wǎng)(微信公眾號:cns2012)記者采訪時表示,人們一般還會在除夕祭祖、“踩歲”,迎接灶王爺回來,“這些習俗最主要的內(nèi)涵就是感恩、祈福”。
除夕的起源,與上古“臘祭”習俗有關。“臘祭”舉行時間在年終臘月,早在堯舜時代便已出現(xiàn),那時人們要通過這種儀式祭祀百神,感謝它們的保佑,并祈求來年仍能風調(diào)雨順。

資料圖:鄉(xiāng)村過年,家家“福”到年味足。周小云 攝
除夕對中國人的重要意義毋庸諱言,因這一天常在農(nóng)歷臘月三十,故一般又稱該日為“年三十”、“年三十夜”等。由于歷法原因,除夕有時也在臘月二十九。除夕中“除”的字義可引申為“易”,即“交替”,“夕”的字義又可以引申為“夜晚”,因而,“除夕”也就有了“舊歲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的意思。
在除夕,人們要張貼年畫、春聯(lián)以及福字,并在窗戶、墻上等貼上內(nèi)容各異的剪紙窗花:圖案一般是應景的生肖、福祿壽喜等,寓意恭喜發(fā)財、生活美好如意。

資料圖:陜西關中鄉(xiāng)村年味濃。村民們在集市上采購鞭炮。張遠 攝
在豐富多樣的年俗中,吃年夜飯、喝守歲酒算得上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刻之一。除了各種美味佳肴,北方要吃餃子,南方各地則略有不同,或者做年糕、或吃米飯等等,但都有團圓祈福的寓意。水餃外形很像“元寶”,年糕諧音“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頭。
“此外,除夕年俗里還包括祭祖、‘踩歲’、守歲,發(fā)壓歲錢等一系列有趣的習俗。”王娟說,所謂“踩歲”,一般是在除夕子夜時,在院內(nèi)地上鋪滿了芝麻秸,孩子們甚至全家人走上去將其踩碎,“因為有‘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一說,‘踩歲’寓意‘一年比一年好’”。

資料圖:中國羊年春節(jié)的除夕夜,湖南鳳凰古城迎春燈會起亮,極具特色的各式花燈爭奇斗艷。 楊華峰 攝
“而且,‘碎’與‘歲’同音,這個習俗也意味著‘歲歲平安’。這些討口彩、圖吉利的習俗,展現(xiàn)了人們歲新年的美好愿望。”王娟笑著說。
舊日年俗中,從小年開始,過年的大幕便已經(jīng)拉開。小年那天,各家各戶要送灶王爺上天,除夕則要將其迎回。王娟解釋,迎灶王爺一般在除夕與正月初一相交的子時,放鞭炮、吃餃子,之后便是迎接灶神,“同時,過去還會迎接‘天地全神’,意味著迎回各路神仙。寓意也是祈福”。
“祭祖、吃年夜飯、發(fā)壓歲錢、‘踩歲’等習俗的進行順序、時間,各地可能會略有不同,但都表示了人們感恩之心,以及除舊布新、希望來年事事順心如意的期望。”王娟解釋道。(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