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石家莊1月21日電 題:“鐵路廚師”舌尖上的“春運”
作者 魯達 郝燁
當天津開往邯鄲的K7745次列車駛?cè)胧仪f站臺時,張立軍早已將備好的十幾箱食材摞在一旁,靜靜等待。在接下來往返五天的旅程中,張立軍要用這些食材烹調(diào)菜肴,填飽歸鄉(xiāng)人的胃。
為期40天的中國春運大幕已于13日拉開,整個春運期間全國春運旅客發(fā)送量預計將達到29.78億人次,其中鐵路3.56億人次。
張立軍是K7745和K220次列車上的一名廚師,24歲就上了火車,從洗菜、洗碗做起,再到切菜、炒菜,如今已成為領班廚師。彈指間,張立軍已經(jīng)在火車的廚房里度過了36年的光景。
20日,恰逢中國傳統(tǒng)“小年”,張立軍特意準備了面和餡,“過節(jié)了,包頓餃子,讓旅客在火車上感受‘年味兒’。”
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僅有兩趟火車往返于北京和重慶之間,川東地區(qū)數(shù)以百萬計的務工人員進京打工和返鄉(xiāng)都只能選擇乘坐這兩趟列車,張立軍當時值乘的直快189/190次列車便是其中之一。
“那趟車是有名的超員車,春運期間,列車都會擠滿返鄉(xiāng)的農(nóng)民工。”每逢過年,張立軍和他的餐車班子會給旅客們準備好熱乎乎的餃子,一起推著餐車走到旅客中間,和來不及回家守歲的人們一起吃頓團圓飯。張立軍認為,對于外出務工人員來說,過年吃上一頓餃子便是對鄉(xiāng)土情意最好的追溯。
張立軍回憶說,為了準備節(jié)日的餃子,他常常從早忙到晚,包餃子會包到手酸。由于張立軍當時值乘的列車是“綠皮車”,廚房做飯只能依靠燒煤,因此,張立軍不僅擔負著廚師的重任,還要兼任鍋爐工。
受糧食供應和生活水平的影響,那時的餃子以豬肉白菜為主,但“餡里的肉卻少得可憐”。張立軍認為,中國人吃餃子是為了表達對團聚的美好寄托,餃子是什么餡便不再重要。
到了上世紀90年代,鐵路部門加大“綠皮車”的淘汰和改造力度,“綠皮車”逐漸被先進的空調(diào)客車替代。張立軍被調(diào)到石家莊到上海的空調(diào)車上當廚師。那時,餃子餡肉多了,還添了幾種蔬菜。
2009年,張立軍來到K7745次列車當領班廚師。火車廚房經(jīng)歷了從煤到電的轉(zhuǎn)變,還配備了電磁爐、冰箱、抽油煙機等電器。而此時的餃子餡,也有了新變化。除了豬肉白菜,張立軍又推出了香菇蝦仁餡和三鮮餡。“現(xiàn)在什么都能吃得起,人們反而更加重視養(yǎng)生和健康,我們的餃子餡也要‘與時俱進’。”
今年除夕,張立軍又將在火車上度過,從24歲到餐車工作至今,張立軍沒有缺席過一次春運,2017年春運將是張立軍工作期間的最后一次春運。
“人們都說‘舌尖上的中國’,可我認為要想了解中國,就一定要感受一次春運。”張立軍說,正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對故鄉(xiāng)不可割舍的牽掛,才驅(qū)使人們不遠萬里踏上歸途,只為吃上一頓團圓飯。(完)
來源:http://www.chinanews.com/sh/2017/01-21/8131705.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