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9日,農(nóng)貿(mào)市場里買菜的以老年人居多。當日,老市場接近搬遷最后的日子里,吸引約10萬昆明市民到此買“情懷”。東站機械廠菜市這個以老舊工業(yè)廠房改造的市場,一直是昆明人氣最旺、最便宜的菜市場,將于10日下午關(guān)閉,同時啟動搬遷拆除。

7月9日,農(nóng)貿(mào)市場里擁擠的人群里的兩位老人,他們身后就是即將拆遷的老廠房。當日,老市場接近搬遷最后的日子里,吸引約10萬昆明市民到此買“情懷”。東站機械廠菜市這個以老舊工業(yè)廠房改造的市場,一直是昆明人氣最
中新網(wǎng)昆明7月9日電 (繆超)9日清晨,王慶萍和老母親,背上包,隨密集的人流涌進昆明“最便宜”的菜市場——東站機械廠菜市。如往常一樣,她們今天要“滿載而歸”。
以往常不同,王慶萍帶了有拍照功能的平板電腦,她不僅要帶回便宜新鮮的果蔬,也要帶回這個市場最后的樣子。
東站機械廠菜市是以老舊工業(yè)廠房改造的市場,一直是昆明人氣最旺、最便宜的菜市場,將于10日下午關(guān)閉,同時啟動搬遷拆除。在老市場最后的日子里,約10萬昆明市民特地到此買“情懷”。
7月,正是云南野生菌“瘋長”的季節(jié),野生菌攤販在機械廠菜市里隨處可見。聽說市場要搬遷拆除,李昌民第一次尾隨妻子轉(zhuǎn)兩趟公交來此看看,順便帶回鮮美的野生菌。“知道這里東西便宜,沒想到那么便宜!”青頭菌在其它菜市場賣100元人民幣一公斤,這里只花60元就能買到。“香蕉竟然才2元5角(一公斤),外面賣6元!”
“價格便宜”是機械廠菜市最大的“默契”,商販們或自產(chǎn)自銷,或直接從批發(fā)市場進貨,大家少賺點,吸引人流,薄利多銷。因為便宜,顧客很少討價還價,買賣得以快速成交。陳飛的烤鴨店一天賣出100只烤鴨,魏家的豬肉鋪一天賣出7頭豬,最多賣出過10頭。
機械廠近40年工齡的徐斌和一群老工友承擔著市場管理和安全,他介紹稱,市場有四百間商鋪,上千攤位,每天平均涌進四、五萬人,周末達六萬,“最熱鬧是端午、中秋、過年,人數(shù)達十萬以上。”
“今天特像過年,一定有十萬人,或許更多。”徐斌看看人流說,市場里,人聲鼎沸,移步緩慢,類似“要搬了,最后來看看”的聲音不絕于耳。
2001年,10歲的高梓名陪伴父親高存友在這里擺起第一個攤點,賣米線。如今他25歲了,15年過去,“沒想到,竟然形成了昆明最大最有名的菜市。”
父親高存友所在的昆明機械廠是老國有企業(yè),上世紀末在市場化浪潮中被淘汰。最困難時,高存友和工友們19個月沒領(lǐng)到工資。迫于生計,不得已擺攤。
后來,昆明郊區(qū)的農(nóng)民們陸續(xù)將自家地里的蔬菜帶來這里出售,市場逐漸形成。5年前,機械廠領(lǐng)導看著市場壯大,決定在所有廠房里建起商鋪和攤位,形成如今的規(guī)模。
老廠房寬敞,屋頂離地有近20米,巨大的裝卸吊車仍掛在半空。光線穿過褐紅磚頭間的格子,打在發(fā)灰的白墻上,仍有上世紀80年代的樣子。這也成為市民喜歡這里的原因之一。
市場形成后,解決了如高存友這樣困難職工的生計,也為市民帶來實惠。四面八方的市民帶上大包,不惜路遠,花時間轉(zhuǎn)乘公交來這里,一次要帶回可食用一周的蔬菜肉類。為方便市民,2014年9月,昆明市專門為機械廠菜市開通“公交買菜專線”。
昆明老人們在這里保持著過去節(jié)儉的生活習慣,打發(fā)時光。年輕人則喜愛老廠房滄桑氣質(zhì),和藏于市場的美食。
如今,由于昆明市市場規(guī)劃原因,該菜市場即將拆遷。新市場在距此800米的民航路已建成,占地2.87萬平方米,裝飾美觀、設(shè)施現(xiàn)代、干凈整潔,繳納攤位費均需刷卡。
在最后的日子里,東站機械廠菜市中充滿種種情感。
李昌民第一次感受到實惠后,看著搬遷的藍色公告,倍覺可惜;王慶萍記錄下市場最后的樣子,翻看照片;魏家抱著襁褓中的孫子,看著肉攤上忙碌的兒子兒媳,期待未來新市場的也會有現(xiàn)在這樣好的生意;徐斌站在高處,看著即將消失的老廠房發(fā)呆;高梓名收拾好賣空的米線框子,和顧客聊著10歲時的經(jīng)歷,自豪又不舍。(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原標題:昆明最便宜菜市場最后的日子:涌進十萬人買“情懷”
原鏈接:http://www.chinanews.com/sh/2016/07-09/7933553.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