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臺灣疫情指揮中心公布新增68732例“本土確診個案”,37例“境外移入”,另增1例死亡個案。確診數(shù)再創(chuàng)本島新高,死亡數(shù)也居高不下,以七日平均確診數(shù)來看,也僅次于美國與德國,位列第3;也偶有全球單日確診數(shù)最高的時候。目前累積死亡數(shù)已破千。

快篩劑不足,與核酸檢測量能不足的現(xiàn)象仍在持續(xù),現(xiàn)在再爆出治療藥物嚴重不足,以及“高標準投藥”的弊端。
臺灣的疫情處理弊端說起來簡單,無論選擇何種防疫模式,主事者永遠準備不足,而且還能接連爆出官商勾結(jié)的弊案。
“高標準投藥”為何導致“人禍”
臺灣目前合法的新冠治療藥物主要有三:“莫努匹韋”(Molnupiravir)、輝瑞口服藥(Paxlovid),以及臺灣自行研發(fā)的中藥“臺灣清冠一號”。
在確診數(shù)突發(fā)性爆量上升后,防疫指揮中心才緊急購買治療藥物,結(jié)果庫存也僅54.9萬份,比對目前28萬確診數(shù),治療藥似乎沒有短缺,但政策性緊縮投藥,卻使得“每1000人確診,只有6人可領(lǐng)到藥物”。死亡數(shù)與輕癥轉(zhuǎn)重癥數(shù),完全無法反映庫存充足實況,可見問題不只缺貨。
所謂“高標準投藥”,就是“不輕易給藥”。例如,“莫努匹韋”只適用于發(fā)病5天內(nèi)、具有“重癥風險因子”者;兒童、青少年、孕婦或哺乳中的女性都不可用。輝瑞口服藥則可適用于12歲以上且體重至少40公斤的青少年,兒童也不能投藥;“臺灣清冠一號”則適用于12歲以下兒童,但也列為管制藥品。
誠然,用藥本有其應有的限制,但“謹慎投藥”若遇上“來不及診斷”,災情就來了。

由于染疫者須于5天內(nèi)服藥,但又規(guī)定“只有核酸檢測確診者才能投藥”,在核酸檢測量能極度不足的狀況下,快篩陽性的民眾需在排隊檢測的流程里苦等篩檢,才能獲得醫(yī)師診療,時間一拖,就超過五日,以致確診者在發(fā)病五日內(nèi)取得治療藥物的例子少之又少——整個5月上旬,醫(yī)療系統(tǒng)只開出5000多份藥物。
據(jù)醫(yī)療專家推估,從4月到5月上旬39天,就有38人因為未能順利投藥轉(zhuǎn)為重癥并不幸過世;換言之,這38人是死于醫(yī)療政策的系統(tǒng)性缺失。
有鑒于此,臺北市長柯文哲與新北市長侯友宜,皆多次主張快篩陽性就應給藥,但“指揮官”陳時中回嗆“若快篩‘偽陽性’,吃藥產(chǎn)生副作用誰負責?”就因果而論,陳時中此言著實無賴,之所以主張快篩陽性就應給藥,是因為核酸檢測來不及應付,主事者解決不了源頭問題,反過來教訓提出補救方案的人,這不是無賴,什么是無賴?
“臺灣清冠一號”的搶購“黑市”
簡言之,臺灣目前的防疫政策不是“共存”,而是“躺平”;防護沒了,連治療都難。民眾投醫(yī)無門,求藥無解,于是乎,民眾開始搶購中藥“臺灣清冠一號”。
“臺灣清冠一號”是臺灣中醫(yī)藥研究所研發(fā),緩解新冠輕癥的中藥復方,民眾在無法及時獲得治療藥物的恐慌下,搶購公費“臺灣清冠一號”,馬上導致大缺貨,以及“黑市”的出現(xiàn)。
未染疫的民眾加入搶購行列,原因之一是此藥物也適合12歲以下的兒童,且臺灣民眾長期認知,中藥是溫和性藥物,甚至是健康食品,較無健康顧慮。公費“臺灣清冠一號”只需給付掛號費(經(jīng)中醫(yī)師開處方)100-200元新臺幣,自費則需1500-2000元,但若不經(jīng)醫(yī)師處方購買,違反法規(guī)。

于是,供應不足造成“黑市”與“假貨”猖獗。黑市價格5000元,未染疫民眾自費購買還得面臨假貨充斥的風險,逼得中醫(yī)界不得不再研發(fā)“類清冠”替代處方,并呼吁民眾“清冠”不是健康食品,未染疫者勿服用,也勿購買來歷不明的藥品。
問題是,“清冠”信息非?;靵y:有主張確診才可使用的,也有主張未染疫也可使用。這代表替代性配方的選項不只一種,缺乏來自防疫指揮中心的統(tǒng)一指引。終歸來說,問題還是出在“臺灣清冠一號”庫存不足,以及“高標準投藥”來不及應付暴增的確診數(shù)。
用藥不足,讓新黨公開呼吁大幅放寬臺灣對大陸藥物與藥材的限制措施。
大陸藥物進口限制
新黨召開記者會表示,“臺灣清冠一號”缺貨是因臺灣近9成中藥材自大陸進口,應開辟“綠色通道”,放寬限制。
主席吳成典呼吁:即刻開放將新冠肺炎藥物自海外寄回臺灣,人命關(guān)天,請以蒼生為念;只要蔡當局愿意開放,新黨身先士卒,愿意前往大陸爭取藥品等防疫必須物資,為人民解決危難。
與柯文哲、侯友宜立場一致,新黨也主張“快篩陽性即視為確診”并發(fā)放藥物,以免拖延。
“臺灣清冠一號”是由荊芥、防風、薄荷、桑葉、黃芩、板藍根、魚腥草、瓜蔞、后樸、甘草等中藥材所組成,所需生產(chǎn)時間為2周到60天,目前的缺貨原因之一,便是中藥材供貨不足。

正確地說,臺灣仰賴大陸與香港進口中藥材的比例是85%到95%,目前有兩道關(guān)卡縮小了進口。其一是臺灣對大陸藥材的嚴格限制;其二是大陸封城所造成的供應鏈中斷。
此外,治療上呼吸道疾病與潤肺的中藥,不只是“臺灣清冠一號”的配方而已,還包含東洋參、黃芪、麥門冬與百合,尤其是有增強免疫效果的黃芪,是許多臺灣人當保健食品存放在家中的中藥材,目前已漲價超過2倍。
另外還有,中醫(yī)也開發(fā)了適合未感染者的中藥“防疫茶飲”,配方是黃芪、白術(shù)、甘草、桑葉、菊花、薄荷、生甘草、桂枝、生姜。
臺灣的中藥材檢核標準,比絕大部分國家和地區(qū)都嚴格。因為其他地方將視中藥材視為“食品”,臺灣則視為“藥物”。所以進口最大量的前十大中藥材,都需取得出口地官方機關(guān)、臺“衛(wèi)生署”認可檢驗實驗室、中藥藥廠等單位的其中一個單位的檢驗證明才能進口。
嚴格限制意味著進口彈性較低,時間拉比較長,所以當市場需要,臺灣得比其他國家或地區(qū)更早準備進口事宜,現(xiàn)在還得考慮到大陸封城的問題,必須趁供應正常時增加進口量以因應意外。而這波疫情來得既快且猛,“臺灣清冠一號”的生產(chǎn)周期也不算短,當然會造成供貨量不足的問題。
這就是新黨呼吁放寬管制的背景,除了中藥材,也應開放進口新冠藥物,救急為先。
問題是這樣的,臺灣疫情的地區(qū)分布并不平均,如北部遠比中南部嚴重,因此藥物需求較大,但中藥材造成搶購是全省性的,中南部的醫(yī)院、診所與中藥商不見得愿意將庫存往北部輸送,尤其考慮到黑市暴利,以及一般未染疫民眾也循私下管道搶購的熱潮。
這當然考驗指揮中心的調(diào)度執(zhí)行力,民進黨也當然經(jīng)不起考驗,陳時中便當然要狡辯、欺騙,企圖蒙混過關(guān),“網(wǎng)軍”也當然要四處霸凌民怨來源維穩(wěn)。
那么,民進黨會聽新黨的勸,放松中藥材進口管制嗎?這么說吧,雖然陸貨早就被綠營抹黑為“劣質(zhì)品”的代名詞,但若貨源缺到危及“政權(quán)”,民進黨即便不會開大門,也會開小門,掩人耳目偷偷放行。
傲慢,幼稚與無能

臺灣的疫情處理與香港、內(nèi)地都大不相同,本島不是沒有醫(yī)衛(wèi)實力,而是一切都政治化處理,而各種準備不足與草率決策,根本就是在大陸無法想象的低級錯誤。重點是,至今無官員因失策與弊案下臺。
去年5月與今年5月,臺灣兩次重大疫情有著不同的治理失能面貌,去年缺疫苗,今年缺快篩,還缺治療藥物。兩次大陸當局都有表明要提供協(xié)助,兩次都被臺灣當局情緒性拒絕,展現(xiàn)了綠營執(zhí)政的傲慢、無能與對人民的冷血。
不過,上一次缺疫苗,真正解決問題還是來自大陸的復必泰疫苗,雖中間毫無道理的東卡西卡,如今仍歷歷在目,但還是解決了問題,而有一就有二。
這一次,國臺辦說要支援快篩劑,臺“陸委會”本來回嗆“中共借機分化”,沒幾天,就軟化表示“只要合法合規(guī)”,也“不是不行”。隔天,臺“經(jīng)濟部”就公告“每人1次,不超過100劑,可直接進口,也不必申請輸入許可證”。換言之,民進黨口氣還是很硬,大門也不開,但開了小門讓民眾自行從大陸購買,僅供自用不得販售。
這種“鬧小孩子脾氣的幼稚”,在綠營統(tǒng)治下的臺灣是屢見不鮮。
這恐怕就是為何,新黨認為呼吁放寬中藥材進口限制是可能的,就算不開大門,只要民進黨遲遲無法解決治療藥物短缺的問題,就會開小門放行。
也就是說,最終,都是大陸在幫民進黨擦屁股,那些夸稱與臺灣關(guān)系“堅若磐石”的,如美國與日本,上次小小施惠,送的疫苗加起來遠比郭臺銘個人捐輸還少,這次則是完全不聞不問。
無怪乎,前兩年還幫臺灣綠營大外宣“防疫南波萬”的眾外媒,今年不再相挺,有些甚至改采批評姿態(tài)。因為臺灣的疫情管理實在做太爛,掩蓋不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