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當局“教育部”30日公布2020年全臺大專院校的全校新生注冊率,數據顯示,2020年新生注冊率不足六成的學校有12所,創(chuàng)三年新高。
近年來,臺灣高等教育的危機愈加明顯。根據臺當局“教育部”此前預估,未來10多年,大一新生人數平均每年減少3600人,到2028學年入學新生人數僅剩16.2萬人。
排名位于中后段的私校停辦、境外生源來臺非法打工等亂象,加上臺灣社會愈來愈嚴重的“少子化”問題,更使眾多學校招生不足,難以為繼,多年前廣設大學的后果逐漸顯現。
綜合中央社、聯合新聞網等臺媒消息,從已經公布的名單來看,全臺新生注冊率最低的學校是位于花蓮的臺灣觀光學院,僅為39.47%。
事實上,臺灣高等教育的危機是一個長期問題。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系主任詹昭能曾表示,當局面對“少子化”問題,缺乏積極作為;私校退場機制不明;再加上所有教育資源都集中在當局“教育部”手中,長期以來“重公立、輕私立”的問題等,種種原因使排名中后段私立大學只能坐以待斃。
臺灣公立學校也同樣面臨招生難的問題,碩博招生情況尤其慘淡。2020年全臺有121個系所招不到人,包括79個碩博士班,其中又有10個博士班屬于臺灣的“頂尖大學”。
而對于全校新生注冊率高的臺灣大專院校,其數據背后也不一定能反映真實招生情況。
據《中國時報》報道,近年來當局“教育部”允許學校把招生名額“寄存”,如核準可招生100人,但校方自認只能招到60人,便可“寄存”40個名額給當局“教育部”,沒有期限,若注冊率達到九成寄存名額取回。
“監(jiān)察委員”張武修指出,如果學校“寄存”部分招生名額,會導致分母變小,計算注冊率時結果會變得“漂亮”。但這一措施是治標不治本,完全沒有解決問題。(完)
【中新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