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彰化縣鹿港小鎮(zhèn),年逾古稀的民間工藝師施麗梅堅持著有數(shù)百年歷史的花飾制作工藝——春仔花。這種纏花技藝主要流行于閩南地區(qū),明朝后期隨閩南移民來到臺灣并傳承至今,也被稱為閩臺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圖為施麗梅接受采訪。中新社記者 楊程晨 攝
中新社彰化9月7日電 題:愛與祝福用絲線纏繞——訪鹿港古稀“春仔花”工藝師施麗梅
中新社記者 邢利宇 楊程晨
一根紅絲線,在細(xì)鐵絲上將月牙形紙片和金箔紙緊緊纏繞,再經(jīng)幾捏幾折,一顆小巧的石榴、牡丹或花葉就呈現(xiàn)在眼前。絲線緊繃且密實,透出與金箔相映成趣的淡淡光輝。
在臺灣彰化縣鹿港小鎮(zhèn),年逾古稀的民間工藝師施麗梅堅持著這門數(shù)百年歷史的花飾制作工藝——春仔花。
“小時候,只要鄰居姑婆們開始做春仔花,就知道有人要出嫁。”施麗梅回憶說。
春仔花,也被稱作開不敗的吉祥花。資料記載,這種纏花技藝主要流行于閩南,明朝后期隨移民來臺并傳承至今,也被稱為閩臺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早期春仔花以紅色為主,常在婚嫁時作為新娘及女性嘉賓的發(fā)上飾品。因寓意吉祥,逢年過節(jié)或喜慶之日,也會佩戴。
“每支春仔花,都有吉祥含義,帶著愛與祝福。”施麗梅介紹,如基本款的“新娘花”包含四顆石榴寓意“多子多孫”,六個葉片意為“開枝散葉”,兩朵牡丹是“花開富貴”,作為點(diǎn)綴的幾顆金色串珠則取“金玉滿堂”之意。
至成年、成家、與丈夫共同經(jīng)營婚紗攝影,施麗梅每每都讓新娘佩戴春仔花留下幸福瞬間。直到某一日,絹花、緞帶花或塑料花成為新娘們的新選擇。
“春仔花式微了,四處都買不到。”這一發(fā)現(xiàn)讓施麗梅有些難過。因為從小耳濡目染,她開始回憶姑婆們做花的過程,并嘗試自己動手。
“也不是很困難,只是手要巧,做得要多,熟能生巧。”施麗梅謙虛地表示。那雙因用力纏繞絲線而變形的手指骨關(guān)節(jié),透露著工藝的不易。
除復(fù)原“新娘花”,施麗梅逐漸創(chuàng)作出各種新穎款式。例如,有新娘想佩戴“鳳凰”樣貌的春仔花,她就做出鳳凰頭樣,同時用石榴、百合、蝴蝶等圖型組成身體、尾翼,獨(dú)具風(fēng)姿又意含吉祥。
“怎么剪紙片、編花樣,一步一步都要想”,施麗梅說,有時做夢都是怎么改良樣式。目前她正制作的鳳凰,已改到第二十五、二十六版了。
做春仔花鳳凰,要失敗多次才可能成就一支;順利的話,一支需要20幾天。春仔花的大小也在改變,現(xiàn)代新娘發(fā)型常比舊時夸張,只是戴一小朵,會淹沒在卷發(fā)中,為此纏花時底版紙片就需剪大些。
如今,施麗梅創(chuàng)作編制的鮮花上百種,此外還能做魚、蝦、蜻蜓、蝴蝶等各種動物。正在鹿港鎮(zhèn)史館展出的“春仔花傳承——施麗梅個展”中,就有白孔雀、水仙以及與木雕陶瓷組裝成綜合藝術(shù)品的多種春仔花形式。
“春仔花能做下去,最重要的就在于變化,沒有變化就會停頓。”施麗梅說,她今年的訂單已預(yù)定到12月底。
此外,施麗梅花更多時間在社區(qū)或文物場館授課。“傳承方面,我想得非常多,”施麗梅說,特別是教小朋友,一般從他們喜歡的蜻蜓、瓢蟲、蝴蝶開始。
施麗梅常說,“不用管做得漂亮不漂亮,記憶留下來,如果有興趣,有一天你一定會比我做得更好。”(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