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自殺防治學會公布,2017年有193名青少年自殺身亡,等同臺灣每不到2天就有一名青少年自殺殞命。孩子自殺前都有預兆,專家建議家長留心觀察,多主動關心溝通,最好定期約會。
據(jù)報道,臺灣自殺防治學會理事長李明濱26日在記者會表示,在2017年的10大死因中,自殺是青少年(15歲至24歲)族群第二大死因。自殺通報人次顯示,青少年自殺人數(shù)從2017年底至2018年明顯上升,就2018年的自殺通報數(shù)據(jù)而言,兒童與青少年共計通報7179人次。
李明濱說,青少年的自殺行為及意念背后是一連串因素相互影響,并非單一因素造成,但在脆弱時刻就可能萌生自殺意念和行為。
如青少年因身心發(fā)展還沒有完全成熟,遇到困擾時可能說不出口,情緒不知如何抒發(fā),會通過沉迷手機或計算機游戲、拒絕上學來表現(xiàn),甚至有孩子以割腕來抒發(fā)心情。家長常常只看到表象,沒有傾聽孩子的心情,也常常錯失發(fā)現(xiàn)孩子有自殺意念的先機。
根據(jù)自殺通報數(shù)據(jù),青少年自殺主要原因以憂郁傾向、罹患憂郁癥(41.3%)為最高,次高依序為感情因素(30.2%)與家庭成員問題(20.9%)。顯示對青少年族群而言,精神健康以及情感人際關系是影響他們最大的因素。
臺灣自殺防治學會推出《找回愛的連結》倡導影片,故事主角是女高中生雅婷,她日常生活被上課、考試、補習填滿,媽媽忙于工作,常常對雅婷失去耐心。因為在生活中無法感受到溫暖,雅婷通過交友軟件認識男網(wǎng)友,被媽媽發(fā)現(xiàn)而沒收手機。
雅婷一氣之下就半夜離家出走,也不去上學,回家后又被媽媽斥責一頓。雅婷內心的痛苦與悲傷再度涌上且將她淹沒,最后,她采取了自我傷害的方式。幸好,在影片的最后,雅婷接受專業(yè)介入,低落與憂郁隨之消散,終于改善與母親緊繃的關系并重拾笑容。
臺灣自殺防治學會常務理事、兒少精神??漆t(yī)師陳俊鶯表示,孩子有自殺意念前都會有預兆,如孩子可能會寫下心情、在網(wǎng)絡留言,或生活習慣突然改變,飲食不正常、睡眠不好等。如果孩子學業(yè)成績退步,要了解原因,并讓孩子有機會說明。
陳俊鶯說,有些孩子會有焦慮、憂郁等情緒困擾,但會先用身體癥狀表現(xiàn)出來,如常喘不過氣、常拉肚子,背后就可能是心理問題,家長如果發(fā)現(xiàn)這些狀況可先互動,評估孩子是否需要找專業(yè)介入幫忙。
更重要的是,親子的互動模式應更親密,彼此同理,建立良性的溝通模式,孩子有話可以說出口,家長愿意傾聽,對孩子情緒抒發(fā)有非常大的幫助。
陳俊鶯建議,家長不妨定時和孩子來一場約會,選擇孩子的興趣,如爸爸可陪兒子打籃球、媽媽可以帶孩子看電影、出門游玩、散步等。
李明濱也建議,家長不要輕易標簽化孩子,如孩子學習不好,就說孩子笨;孩子網(wǎng)絡成癮就說沒意志力。孩子會將這些評語內化,變得更加自卑。
李明濱表示,曾有孩子在咨詢時提到,“如果自殺,除了自己的痛苦可以解脫,爸媽也不會因為我吵架了”,爸媽才恍然大悟,全家抱在一起痛哭。顯示孩子重視爸媽的心情,可能成為壓倒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