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8月21日電 題:留日學歐,鄉(xiāng)紳畫家構(gòu)建最華麗的傳統(tǒng)廟宇
中新社記者 劉舒凌 陳孟統(tǒng)
行走臺灣都市、鄉(xiāng)鎮(zhèn),轉(zhuǎn)角可見的廟宇凝結(jié)著豐厚的傳統(tǒng)藝術。位于北部新北市三峽區(qū)的清水祖師廟是其中佼佼者,它和一個名字“李梅樹”密不可分。
李梅樹紀念館執(zhí)行長李景文認為,要認識這座臺灣北部的“東方藝術殿堂”,一定要先到幾分鐘路程外的中華路公寓樓一層參觀李梅樹紀念館;這里有父親李梅樹一生的重要作品,了解規(guī)劃設計者生平有助于參觀者看見祖師廟最美好精微處。
李梅樹1902年生于三峽,27歲留學東京美術學校攻西洋畫,返臺后教學、創(chuàng)作不輟;1947年受托主持祖師廟重建,一做36年,1983年離世,留下一座未完成卻極盡華麗的中國南方傳統(tǒng)廟宇。他傾畢生才華于一座廟宇的故事不止流傳當?shù)?,更寫進了多部臺灣教材。
三峽祖師廟主祀的神祇,俗名陳昭應,為北宋時福建高僧普足。他在安溪清水巖修道,后來漸被民間化、道教化,成為最重要的地方神。不過,關于他的傳說有多種,譬如李景文和三峽居民就相信,“祖師公”是文天祥幕府軍官、一位抗元英雄,事敗而隱居安溪修道、曾被封為“護國公”。
三峽區(qū)最早的一批漢族開拓者和臺北市萬華、新北市淡水居民一樣,來自大陸安溪,跨海時捧著世代信仰的清水祖師公和祖宗的牌位,于1769年在新開墾的定居地建起廟宇,1813年廟內(nèi)開辦起私塾、傳承文化。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后,登臺日軍遭遇當?shù)亓x勇隊頑強抵抗,作為報復,一把火燒毀地方上的信仰中心——祖師廟。
后來,日據(jù)時代簡單重建的廟宇流于破敗,作為畫家、鄉(xiāng)紳,李梅樹被推舉為重建工程的美術設計及工程指導。從1947年到最終建起一座“水當當”的華麗廟宇,“前后花了36年哦”,李景文強調(diào)。
專攻西洋畫的學院派李梅樹,年少時喜歡三國、水滸等通俗小說,主導這項工程后,他主張廟宇應該融合傳統(tǒng)歷史、文化和寺廟藝術。
李景文說,父親太認真,從募款、設計到成立委員會、工程進行,每一環(huán)節(jié)皆費時費力。他請來全臺不同流派的工匠,雙方思維卻格格不入,但這位學院派藝術家的熱忱沒有因此消磨,和師傅們求取彼此審美的共同點,有妥協(xié)有堅持。
如今踏入寺廟,從不易看清楚的屋頂剪粘到檐下的吊籃,從斗拱、插角到石柱、石珠,由花窗到石壁,諸多不易為人注意的空間都留下匠人們凝神聚力完成的作品。“因而,今天才有這座廟來弘揚傳統(tǒng)文化、用宗教和藝術來教化民眾,并帶來地方的繁榮。”
李景文說,廟等于是一個美術館,民間藝師在此創(chuàng)作,可以引導民間美術創(chuàng)作的教育場所,是一個薪火相傳的地方。三峽祖師廟雕刻中有很多《三國演義》、《封神榜》、《二十四孝》中盡忠盡孝、禮義廉恥的故事,承擔著教化的功能。
祖師廟還被外地游客嘆驚為“石頭做的動物園”。李梅樹將他對小動物的熱愛揉進了雕刻中,許多都是超越傳統(tǒng)式樣的生命,例如柱子底部“柱珠”刻著許多水族,蝦、蟹還有烏賊,另外有一般廟宇少見的火雞、穿山甲、豬等動物紋飾,寫實活潑增添許多趣味性,助人了解臺灣的生態(tài)、物產(chǎn),也感受匠師的創(chuàng)意和幽默。
如今,這座廟宇被新北市觀光旅游局列為當?shù)?ldquo;輕旅行”的重點推薦路線之一。李景文對祖師廟的熱忱一如乃父,這位最合適的講解人總是覺得時間不夠,他常遺憾地對參觀者說,你們應該再多給我?guī)追昼姷?,來三峽一定要在廟里停留兩三小時,才可充分感受一座融匯學院派、匠人美術精神的東方傳統(tǒng)廟宇之美好。(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