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海網(wǎng)4月3日訊 (海峽導(dǎo)報駐臺記者 薛洋 文/圖)從昨天開始,首屆眷村美食好味道特展在臺北市“信義公民會館”舉辦,主辦方通過食物制作、文物展覽等方式,來重現(xiàn)眷村生活的美好“食光”。
位于臺北信義區(qū)的“信義公民會館”,前身是“四四南村”。前些年因城市發(fā)展,這個眷村面臨拆遷。所幸在文史工作者及眷村居民的努力下,保留部分房屋,成為現(xiàn)在的“公民會館”。導(dǎo)報駐臺記者來到這里時,不禁被這里與周邊環(huán)境的鮮明反差驚呆,在繁華的臺北101大樓旁,居然有如此寧靜古樸的微型村落。漫步其中,仿佛進入時光隧道。“食光芬芳——首屆眷村美食好味道特展”便在這里溫馨登場。走進眷村老屋,香氣便撲鼻而來,蔥姜醬料、面條、餃子等擺放在桌子上,有家庭主婦向參觀者現(xiàn)場演示眷村美食的制作方法。
展廳還擺放4張餐桌,訴說著4個家庭的故事,桌上的每碗牛肉面、每盤水餃、每個韭菜盒子,都是這些外省軍眷早年在臺生活的縮影。此外,主辦方還找來老式縫紉機、黑白電視機、熱水瓶等文物,以還原眷村生活形態(tài)。
策展人吳滋懿表示,自己是眷村第三代,但當(dāng)小孩有一天跟她說,“想吃涼面卻不知涼面從哪來的”,便知是該做這件事的時候了。信義區(qū)區(qū)長游竹萍說,這次特展以“味道”為主題,盼透過老故事讓更多年輕人和觀光客體驗、了解在地故事,“讓老滋味可以傳承”。
此次展覽將持續(xù)到5月29日,大陸游客若赴臺北101參觀,不妨到一旁的“信義公民會館”走一走,品味一番臺灣眷村的美食與文化。
眷村美食:揮不去的鄉(xiāng)愁
在“眷村美食好味道特展”展廳的墻上,掛著知名詩人余光中寫的《鄉(xiāng)愁》:“……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眷村美食,已不單單是食物,其中更蘊含著濃濃的鄉(xiāng)愁。
如今,眷村美食早已走出眷村,幾乎遍布臺灣每一個角落,甚至成為“國民食物”,特別在外省人聚集的臺北市,更是如此。
可以說,臺北人對面食的喜愛程度,高于大陸任何一個南方城市。不管是西北清真拉面、山西刀削面、陜西油潑面還是四川擔(dān)擔(dān)面,在臺北都能吃到。而且這些面館的生意通常都很好,想吃得先排隊。
除了面條,像是餃子、鍋貼、紅油抄手,以及南方城市很少見的貓耳朵、面疙瘩、韭菜盒子,在臺北都有機會品嘗。面食是眷村美食的精華。事實上,臺灣作為閩南移民為主的地方,米飯一直是居民的主食,但隨著外省人的涌入,他們所帶來的大陸美食,漸漸被島內(nèi)各族群接受。
有些在大陸都沒聽過的美食,居然也冠上大陸城市的名字,像是“福州胡椒餅”。臺北很多地方都有賣“福州胡椒餅”,其中以饒河街觀光夜市那家最出名,導(dǎo)報駐臺記者每次從那里經(jīng)過,總看到攤位前排著長長的人龍。很多福州人都沒聽過的“福州胡椒餅”,在臺灣竟成為最夯的美食之一。
導(dǎo)報記者做過一番考證,原來“福州胡椒餅”也來自于眷村。這種食物本來叫“福州蔥肉餅”,餡料中含有胡椒粉,30多年前開始在臺灣流行,后來名字就變成了胡椒餅。
如今,不管是山西刀削面、韭菜盒子還是“福州蔥肉餅”,這些大江南北的食物已融入臺灣美食文化的基因中。任憑時光飛逝,當(dāng)食客品嘗它們時,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原鄉(xiāng)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