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北街頭的湘菜館
臺海網(wǎng)2月3日訊 臨近春節(jié),臺北街頭年味正濃。
商場里,歡快的音樂烘托著過年氣氛,大紅春聯(lián)、福字排成一排,洋溢著喜慶與祥和。這一幕,跟廈門的商場別無二致。
餐廳內,食客爆滿,一年中生意最好的時刻已經(jīng)到來,尾牙宴、年夜飯正火爆預約中。這一點,兩岸也沒什么兩樣。
過年總是鄉(xiāng)愁最濃時,不過在臺北這座陌生的城市里,總能看到家鄉(xiāng)的影子,這也算是聊以慰藉。
漫步臺北街頭,一個個熟悉的字眼撲面而來,“川菜館”、“湘菜館”、“山西刀削面館”、“西北拉面館”、“東北菜館”、“溫州大餛飩”、“福州胡椒餅”……天南海北,應有盡有。臺北美食,其實算是大陸各地飲食的大雜燴。
雖然地處南方,臺北在吃的方面更像是一座北方城市。在這里,閩南小吃并非主流,面食卻非常強勢。不僅是面條、餃子,連廈門很少賣的面疙瘩,在臺北都能吃到。你如果是個北方人,在臺北生活應該會很習慣。
每到冬天,廈門知名川菜館都是人滿為患,臺北其實也是如此。前幾日,一名臺灣朋友請我在一家名為“川味兒”的餐館用餐。這里川菜確實很正宗,夠麻、夠辣,川菜的經(jīng)典菜肴這里幾乎都有,但價格也不低,像一盤夫妻肺片要80元人民幣。雖然如此,這里仍是顧客盈門。
還有一次,臺灣“文化部”在“老舅的家鄉(xiāng)味”火鍋店宴請大陸駐臺記者,這家東北菜館的生意同樣很火。聶老板是外省二代,祖籍吉林。大伙在用餐時,他還跟一位東北籍記者聊起家常。而“文化部”一名官員也回憶起當年在金門當兵時的情景,“吃起北方老兵煮做的面疙瘩,那種美味到現(xiàn)在還是記憶猶新!”
政治或許能割裂兩岸之間的認同,卻割裂不了兩岸人民的味蕾。在臺北享受美食,總能嘗到家鄉(xiāng)的味道,更能品出那份淡淡的鄉(xiāng)愁。
導報駐臺記者 薛洋 文/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