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源:臺媒
據(jù)臺灣《中華日報》報道 民進黨當局自2016年上臺執(zhí)政以來,不承認“九二共識”、不接受一中,并陸續(xù)制定“國安五法”與“反滲透法”等,乃至于對陸客、陸生、陸配、陸資的規(guī)范限制,相對于其他國家都更為嚴格,從法律、政策、國民教育的角度看,很明顯的將中國大陸視為境外“敵對勢力”。
邱太三是兩岸政策的執(zhí)行者,不是決策者,當上層政策強硬時,“上硬下軟”即已違背政策邏輯。兩岸政策只有蔡英文說了算,邱太三想扮白臉也難起作用,在陸委會主委的位置上,邱太三繼陳明通之后,很快會成為鷹派。
兩岸實力消長,政治、經(jīng)濟、軍事已明顯向大陸傾斜,兩岸關系惡化,民進黨當局把責任甩鍋給“敵對勢力”大陸,無助于改變現(xiàn)狀,但民進黨當局要想改善兩岸關系,眼前有兩大難題。
其一,民進黨執(zhí)政后,從法律、政策到對教育、宣傳,已深化反中、仇中、離中的認知與情緒,蔡此時要改弦易轍,如何對反中選民交代?明年臺灣將進入地方縣市長選舉,2024年還有“大選”,蔡仍有選票壓力。
其二,民進黨當局從美國大選前夕,到元旦、農(nóng)歷新年等重要談話,釋出希望兩岸對話談判的訊息,特別是農(nóng)歷新年前的談話,強調(diào) “愿意在符合對等尊嚴的原則下,共同促成有意義的對話”;兩岸和平不是臺灣單方面的事情, “關鍵的鑰匙也在中國手上。”
換言之,民進黨當局認為,化解對立,責任在大陸,北京必須主動。但大陸愿意嗎?以“敵對勢力”看待大陸的民進黨當局,如何讓對方坐上談判桌?
其實,民進黨當局若把化解對立的責任歸于北京,恐失之于自我利益為中心。蔡英文希望緩和兩岸關系的相關談話,實質(zhì)上對改變兩岸現(xiàn)狀沒有幫助,徒然只是“大內(nèi)宣”的政治宣傳、作態(tài)向美國拜登政府交代而已。
臺海情勢另一焦點,是大陸軍機頻繁活動。島內(nèi)發(fā)布的消息,經(jīng)??梢?“侵擾臺灣的防空識別區(qū)(ADIZ)”。對于防空識別區(qū)內(nèi)的航空器偵測、辨認、定位或管控等,確實有助于“國安”維護與臨危應變,但有些實際狀況也有必要厘清。
首先,防空識別區(qū)是單方面劃定的空域,無國際法效力,也沒有國際組織監(jiān)管。西太平洋防空識別區(qū)起于1950年代的冷戰(zhàn)時期,由美國主導與臺、日、韓、菲一并劃設,臺防空識別區(qū)范圍迄今仍涵蓋大陸江西、浙江、福建在內(nèi)。
其次,防空識別區(qū)比憑的是實力。早年臺灣地區(qū)還有臺灣海峽空優(yōu)時,甚至飛臨大陸沿海偵搜;如今已是時移勢轉(zhuǎn),并在一九九九年“兩國論”危機后,相同的防空識別區(qū)內(nèi),臺軍機活動退縮自海峽中線以東。
簡言之,防空識別區(qū)非領空,是基于空中危脅考慮的片面劃設,無國際法拘束力,所謂海峽中線則是實力與默契結果,臺灣背后依恃的只有美國。一旦實力失衡、默契被打破,臺海沖突危機就會上升。
民進黨當局現(xiàn)階段憑借“反中”與“防疫”鞏固政權,但內(nèi)外情勢已在改變。拜登政府上臺后,中美關系出現(xiàn)新形勢;民進黨當局不得不在口頭上釋出 “不希望兩岸永遠對立”、 “希望進行有意義的對話”。民進黨政權的“反中”牌,邊際效益已在遞減。
至于 “防疫”,目前全世界已有超過半數(shù)國家開始施打疫苗;當國際社會防疫注射達到一定比例,會有愈來愈多國家的人民可以拿著疫苗護照或疫苗接種證書,緩解邊境管制、恢復旅行;臺灣疫苗注射進度愈遲、愈晚,民眾相對被剝奪感就會愈形強烈。
歐洲聯(lián)盟領袖二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六日召開的峰會,已預告在今年夏天前,會在歐盟境內(nèi)推出疫苗接種證書。未來三個月,疫苗接種認證機制與國際移動的恢復,會有關鍵性的變化。臺灣若還是因為疫苗不足、接種比例偏低,跟不上國際步伐時,民進黨當局的“防疫”光環(huán),勢將快速褪色。但疫苗研發(fā)、采購、接種,曠日廢時,要加速,談何容易?(作者 余元杰 嘉南藥理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