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楊勝云 (特約評論員)
美國“與臺灣關系法”今年4月將迎來40周年,美臺雙方都在籌劃紀念活動,焦點在于美臺會否借機推動高層互訪。
美國若干參議員聯(lián)名致函特朗普政府,要求派內(nèi)閣部長4月去臺北參加“與臺灣關系法”40周年慶祝活動,也有一些議員正在推動邀請蔡英文來美國國會演講,或者派副總統(tǒng)彭斯赴臺灣訪問。3月8日,王毅回應“美議員邀請蔡英文訪問華盛頓”問題時表示,“當然不能同意了!”
早在2月中旬,臺灣當局已對外公布了系列紀念活動,包括4月將在美國國會舉行紀念酒會,并規(guī)劃邀請美國資深行政官員、重量級議員訪臺。值得關注的是,臺灣外事部門官員透露,4月份,美國在臺協(xié)會(AIT)將舉辦AIT臺北辦事處新辦公大樓的入厝活動,會盡量邀請美國行政部門資深官員來臺訪問。但美方3月6日的回應相對謹慎得多。美國在臺協(xié)會 (AIT)執(zhí)行主任羅瑞智(John Norris)表示,AIT是非營利機構,不是決策機構,會聽命于行政部門的指示,執(zhí)行美國政府的對臺政策。對于蔡英文可能訪美一事,羅瑞智重申了這一立場。
“與臺灣關系法”是美國方面在中美建交后,單方面違反建交精神、干涉中國內(nèi)政而頒布的一部國內(nèi)法。該法于1979年4月10日經(jīng)美國總統(tǒng)卡特簽署生效,條款明確指出任何企圖以非和平方式解決臺灣未來的作為,均會威脅太平洋和平與安全,美國將嚴重關切;美國將繼續(xù)提供防衛(wèi)性武器給臺灣;美國也將維持能力,以抵抗任何訴諸武力,或使用其他高壓手段,危及臺灣人民安全與社會經(jīng)濟制度的行動。根據(jù)該法,美國也得以在臺灣設立“美國在臺協(xié)會”。
由于中方的激烈反對,四十年來,美國在處理美臺高層訪問時相對謹慎,但中美關系因為這個法案頻頻出現(xiàn)風波,其中最為嚴重的是1995年李登輝訪美(盡管美方強調(diào)是非官方訪問),引發(fā)了第五次臺海危機。
特朗普上臺后,第二次動用國內(nèi)法通過了專門的涉臺法案“臺灣旅行法”。該法的主要內(nèi)容是,美國的政策應當允許美方所有層級的官員訪問臺灣,允許臺灣高階官員赴美,與包括美國國防部、國務院的高官會見,并鼓勵臺灣駐美經(jīng)濟文化代表在美展開業(yè)務。隨著這部法律的生效,不僅臺當局領導人及各政要訪美成為可能,而且美國總統(tǒng)、國務卿、國防部長等高層訪問臺灣也被“合法化”。對此,中國予以了強烈反擊。在特朗普簽署“臺灣旅行法”生效后4天,中國海軍“遼寧號”航母巡經(jīng)臺灣海峽。之后又出動蘇-30、運--8、轟-6等型軍機執(zhí)行遠海長航訓練。這對美臺都是一個警示:若借“臺灣旅行法”玩出格把戲,中方必出手反制。
當前,蔡英文內(nèi)外交困,支持率一直低位徘徊,事實上已提前“跛腳”。問題在于,蔡英文已公開表示要競選連任,為此獲得美支持和聚集人氣成為其兩大要務,“與臺灣關系法”40周年是一個不容錯過的好機會。在臺當局的游說和策動之下,美“親臺”議員已開始動作了。美方會如何處理,有兩個參考:
一是美派司局級官員出席美國在臺協(xié)會(AIT)臺北辦事處新館落成典禮。去年初,外界一直炒作特朗普可能派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博爾頓會赴臺出席,但美方最后決定改派國務院主管教育文化的助理國務卿瑪麗·羅伊斯,臺媒稱,這“代表美國有打擦邊球的意味,但也顯示出美方對于人選有些妥協(xié)”。更重要的是,美也未如前美國在臺協(xié)會處長楊蘇棣所“預測”的派出陸戰(zhàn)隊員在臺執(zhí)勤。
二是美國反對“臺獨”組織搞“臺獨公投”。前段時間,“美國在臺協(xié)會”(AIT)發(fā)言人以及AIT前任理事主席卜睿哲都發(fā)聲,表示美國反對單方面改變“臺?,F(xiàn)狀”的作為,長期政策是不支持“臺獨公投”,以回應“臺獨”組織“喜樂島聯(lián)盟”召集人郭倍宏鼓噪“立法院”再修“公投法”以松綁“臺獨公投”的舉動。
由是觀之,美方會否派出利用“與臺灣關系法”40周年推動美臺高層訪問,也將會從自身利益出發(fā)考慮:美國能否承擔臺海地區(qū)風險升級的壓力?美國是否做好了中美關系動蕩的準備?
從目前來看,蔡英文訪問華盛頓是小概率事件,但不排除美國以“切香腸”的方式,派出行政部門相當于部(局)級的“資深官員“赴臺參加相關活動,一來表示對”與臺灣關系法”的重視,二是為實施“臺灣旅行法”試水。另外,基本可以確定的是,AIT主席莫健會借臺北辦事處正式搬入新大樓辦公去參加相關活動,美方一些重量級的退役官員和國會議員也會受邀參加“印太”主題的相關研討會,順便宣示“對臺灣的安全承諾”。
在美視中國為“戰(zhàn)略對手”以及對華全面遏制打壓的背景下,美不會放過利用“與臺灣關系法” 40周年的機會來打“臺灣牌”。對于中國來講,以斗爭求合作是處理中美關系的新常態(tài),若美執(zhí)意挑釁,必須依事件嚴重程度進行回應和堅決回擊。而蔡英文企圖借機訪美,則更是不可觸碰之紅線,李登輝訪美引發(fā)臺海危機是前車之鑒。當前,大陸強調(diào)“絕不為各種形式的‘臺獨’分裂活動留下任何空間”,民進黨當局應拈量拈量這句話的分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