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吳為
目前,臺灣地區(qū)“九合一”選舉已進入百日沖刺階段,各方競爭纏斗更趨激烈。相較以往臺灣地區(qū)性選舉,此次選舉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將成為影響最后階段選情的重要因素。
其一,不滿藍綠政黨的中間選民基數在擴大。臺灣的選舉制度決定了藍綠政爭始終是主旋律,藍綠政黨各自形成了基本盤,長期以來,所謂的第三勢力難以在島內生存。近年島內政治形勢變化快速,國民黨執(zhí)政8年并未完全贏取選民支持,反而讓島內民眾對國民黨逐漸失去信心。反觀民進黨,過去陳水扁執(zhí)政同樣導致許多選民離心離德,蔡英文上臺兩年多,很快陷入執(zhí)政困境,更讓選民難以信任。但是,以柯文哲為代表的“白色力量”有所發(fā)展,讓島內選民更傾向于在藍綠以外尋求改變島內政治格局的力量。在此情況下,中間選民成為年底選舉更加重要的影響因素,多次民調也顯示,國、民兩黨支持度都始終在低位徘徊,不足三成,信任度都跌至兩成多,超過四成選民不愿在選前表態(tài),這說明更多選民對藍綠不滿,在選舉中觀望態(tài)度明顯。
其二,兩岸議題在臺灣地方性選舉中的影響較之以往明顯增大。歷次臺灣地方選舉更多的是聚焦對內施政、社會民生議題、派系組織動員,兩岸議題幾乎不在候選人炒作范圍內,更難成為影響選舉的重要因素。但在此次選舉期間,兩岸議題始終保持較高熱度,甚至成為一些縣市攻防的重要議題。這一方面是由于大陸方面“反獨促統(tǒng)”工作持續(xù)開展,對臺灣民眾影響加大,另一方面則是蔡英文執(zhí)政導致兩岸關系持續(xù)僵局,兩岸許多交流交往受到阻滯,直接影響到臺灣民眾的民生,民眾對臺灣的未來更是憂心忡忡,因此兩岸關系何去何從也成為選舉關心的問題。從實際選舉看,國民黨明顯加大打“兩岸牌”的意愿,多次強調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主張要改善兩岸關系,推動交流交往。在深綠選區(qū)高雄市,國民黨籍候選人韓國瑜都敢于主張若當選,會推動兩岸交流促進經濟發(fā)展,這在近幾次高雄市選舉中極為罕見。
其三,候選人自身影響力在選舉中作用更加突出。長期以來,臺灣地方性選舉主要拼的是政黨品牌,組織動員能力,以及藍綠基本盤。尤其是在藍綠基本盤差距較大的選區(qū),候選人因素更是被淡化的很明顯,只要打著政黨招牌就有所謂“躺著也能贏”的說法。但本次選舉,在一些傳統(tǒng)藍綠差異較大的選區(qū),反而出現了候選人憑借個人政治魅力、良好親民的形象,沖破傳統(tǒng)藍綠格局的局面。比如國民黨長期執(zhí)政、藍大于綠的桃園市,民進黨籍鄭文燦上屆僥幸當選后,經過一個任期的深耕,獲得選區(qū)民眾的大幅認可,本次選舉幾乎取得壓倒性優(yōu)勢。在高雄市,民進黨本以為毫無懸念,可以輕松勝選,未料韓國瑜硬是憑勤跑基層和親民形象獲得了不少高雄市選民認可,民調支持度穩(wěn)步升高,從最初四成以上的差距逐步縮小到一成左右,這在民進黨大本營幾乎難以想象。在臺北市,柯文哲則是典型的憑借個人政治魅力保持選舉領先的候選人,柯既無政黨資源挹注,也無地方派系團隊支持,但在臺北市始終保持很高的人氣。在民進黨把持多屆的宜蘭縣,國民黨候選人也依靠個人實力保持微幅領先。(本文作者為海峽兩岸關系研究會特約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