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中時新聞網”“中廣新聞網”等臺媒3月31日消息,島內近日疫情升溫,其中以基隆的群聚感染事件最為嚴重,臺灣地區(qū)“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日前宣布對基隆實施“類普篩”,臺灣媒體人趙少康3月31日在臉書發(fā)文批評,繼“校正回歸”后,陳時中又造了“類普篩”這個新名詞,讓大家看得一頭霧水“不倫不類”。

臺灣“中時新聞網”報道截圖
“中時新聞網”稱,面對導致基隆疫情嚴峻的群聚感染事件,陳時中坦言有社區(qū)傳播可能,因此將在基隆實施“類普篩”試辦計劃,由臺當局提供快篩試劑,地方政府發(fā)放與回收確認狀況,如果基隆的“類普篩”經驗完整(有效),未來將會作為全臺的防疫政策。

趙少康(資料圖)。圖自臺媒
對此,趙少康質疑“普篩就普篩,陳時中硬要加個‘類’,就是不想打臉過去的自己”,趙少康稱,過去陳時中總說普篩存在很多“偽陰性、偽陽性”,可能反而造成防疫破口,現在為了不想讓民進黨“執(zhí)政”的基隆疫情失控,只好趕緊“類普篩”。
趙少康還批評陳時中講話越來越像“政治人”,總是讓“政治凌駕專業(yè)”,去年國民黨擔憂疫情暴發(fā),早早建議民進黨當局加速推動普篩,用擴大篩檢找出潛在感染源,避免疫情不斷擴散,民進黨卻“惜篩如金”,甚至質疑自行推動普篩的彰化,鬧得沸沸揚揚。
趙少康提到,防疫路上共同的敵人就是病毒,陳時中要老實跟大家說明,因為疫情嚴重、有19條未知的傳播鏈,所以有普篩的必要性,該做的就去做,沒有必要為了顧面子,發(fā)明各種新名詞自圓其說,把“入境普篩”講成“落地采檢”;把“普篩”講成“類普篩”,把心思花在“造詞”上,只會成為大家的笑柄。
臺灣地區(qū)“流行疫情指揮中心”3月31日公布新增87例新冠肺炎本土病例,另有152例境外確診病例,“創(chuàng)下今年單日新高”。臺“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稱,今天新增的本土病例當中,有75例與已知的群聚感染事件有關,另有12例為新增感染源,仍待厘清。【來源:環(huán)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