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評社報道   第74屆世界衛(wèi)生大會(WHA)將于5月24日登場,臺灣連續(xù)五年未受邀。中國國民黨前副秘書長張榮恭指出,盡管G7外長會議大張旗鼓聲明支持臺灣參與年度性世界衛(wèi)生大會WHA,但是臺灣仍遭WHA拒于視訊會議的門外。如此連續(xù)五年的驗證,如果民進黨當局還不能猛醒,從建立兩岸互信著手來促進臺灣的國際空間,就只會造成臺灣的困境無從改善,并須為此承擔責任。
  張榮恭表示,除了去年因疫情,WHA未舉行現場年會外,連年不得其門而入的蔡當局均派員到會場外和一些海外代表交流,比起馬英九在位期間每年都取得門票堂堂入場,近年臺灣地位的淪落至為明顯,原因在于兩岸當局之間的關系惡化,致使臺灣利益和民眾福祉連累受害。
  曾經長期負責國民黨大陸事務的張榮恭指出,執(zhí)政者若為規(guī)避責任,只圖透過“大內宣”、煽動反中仇陸情緒來轉移視線,那么除非未來再度政黨輪替,否則臺灣就無望提升國際處境。蔡政府已多次標榜力挺臺灣參與WHA的國家“愈來愈多”;今年5月,G7外長會議更把相關聲浪推到頂點,但都無力克服兩岸關系的關卡,實在已沒有藉口再說還得不到足夠的教訓和結論。
  張榮恭向中評社透露,2003年SARS危機之后,各國也曾呼吁WHA接受臺灣,均無效果。2005年3月,他陪同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會見大陸高層,當面為臺灣發(fā)聲,獲回應以大陸將和世衛(wèi)組織WHO秘書處討論可行方法。同年4月,連戰(zhàn)主席實現國共兩黨和解,共同發(fā)布五項愿景,其中包括未來兩岸恢復協商機制后,“優(yōu)先討論(臺灣)參與世界衛(wèi)生組織活動的問題”。
 
  張榮恭說,2005年5月,他受連戰(zhàn)指示向陸方探詢相關情況,獲悉陸方已和世衛(wèi)秘書處簽署“諒解備忘錄”,內容為:世衛(wèi)秘書處可邀臺灣醫(yī)療和公共衛(wèi)生專家參與技術交流;世衛(wèi)秘書處可派專家來臺考察衛(wèi)生或疾病情況并提供援助;當臺灣發(fā)生公衛(wèi)突發(fā)事件時,世衛(wèi)組織可派專家來臺考察、援助或邀臺灣專家參與技術交流。
  他認為,這些安排,打開了當時民進黨執(zhí)政、兩岸協商中斷下臺灣和世衛(wèi)組織進行技術交流的通路,并且沿用到現在,攻效至大。但是其后,竟有民進黨人士藉口臺灣參與這些技術交流的名義問題,誣指該備忘錄是所謂國共密約,意圖抹黑。
  他指出,2008年國民黨執(zhí)政,兩岸基于九二共識而重啟協商機制,果然如五項愿景所揭示,臺灣得以各界能夠接受的中華臺北名義,出席睽違了37年的WHA,并且連續(xù)8年。直到民進黨再次上臺并否定九二共識,臺灣又遭WHA排除。美、歐、日等國都只能給予臺灣口惠而已。
  張榮恭透露,臺灣參與國際民航組織ICAO的情況也是一樣。 經過兩岸行政系統互動,臺灣終能于2013年以中華臺北名義重返別離了42年的ICAO會議。然而,每3年才一次的這項會議至2016年召開時,因臺灣已政黨輪替,又把臺灣排除在外,美、歐、日等國的集體呼吁亦無濟于事。因此,處理好兩岸關系是臺灣要走向國際所繞不開的挑戰(zhàn),執(zhí)政者不應再自欺欺人。
 
  張榮恭說,大陸對臺灣國際參與的原則是,“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兩岸務實協商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當前正是民進黨當局推翻了兩岸原有的政治基礎,以致協商管道終止運作,影響所及,不僅臺灣未能出席世界衛(wèi)生大會和國際民航會議,“邦交國"也從22個減到15個,并且恐怕尚未到達谷底。
  張榮恭認為,至于攸關臺灣經濟命脈的參與“區(qū)域全面經濟伙伴協定”(RCEP)問題,同樣令人看不到曙光。上次國民黨執(zhí)政時,大陸承諾的“兩岸經濟共同發(fā)展與區(qū)域經濟合作相銜接”,現已完全不再派上用場,可見兩岸關系倒退的結果,是臺灣整體受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