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報綜合臺灣媒體報道 臺灣中時新聞網昨天刊登評論文章稱,日前在島內統(tǒng)派知名人士王曉波教授追思會上,臺灣地區(qū)前領導人馬英九承認,在課綱的“撥亂反正”問題上,“這點我確實做得不夠,讓你(王曉波)為難了”。文章稱,馬英九豈止做得不夠。如今回過頭看,輕易棄守這一思想陣地是馬英九8年“執(zhí)政”的最大敗筆之一。全文刪減如下——
日前在知名統(tǒng)派人士王曉波教授追思會上,馬英九主動談起“課綱微調”的往事。當時馬邀請王擔任召集人,具體負責課綱的修訂,沒想到哪怕只是微調也沒逃過“獨派”的猛烈反撲,還釀成轟動一時的“反課綱”運動。與此同時,一些統(tǒng)派亦對王曉波頗有微詞,認為課綱未能徹底“撥亂反正”,王難辭其咎。對此,馬英九終于在多年后承認“這點我確實做得不夠,讓你(王曉波)為難了”。然而,馬英九豈止做得不夠。如今回過頭看,輕易棄守這一思想陣地是馬英九8年執(zhí)政的最大敗筆之一。
課綱的設計與修訂看似只屬于教育領域的業(yè)務技術范疇,實則關乎“政權合法性”的建構,決定民眾人“個體認同”的行塑,茲事體大,不能不察。“獨派”大老黃昭堂就曾現(xiàn)身說法中小學“認同教育”的重要性:“自己才接受6年日本教育,就成為日本軍國主義者,甚至還曾發(fā)愿要去做少年航空兵,與英美決一死戰(zhàn)。”如今資訊固然高度發(fā)達與多元,但教科書仍然是學生獲取知識與培育價值觀的最基本途徑。于是,課綱與教材的一字一句便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從李登輝推出“認識臺灣”教材開始,“獨派”就處心積慮瓦解“兩蔣時期”的“中國大一統(tǒng)”史觀。陳水扁為了加速推進“文化臺獨”,不惜違反課綱“十年一修”的慣例,提前布局課綱修訂,將文史教科書改得面目全非。“獨派”主導的課綱淡化兩岸的歷史文化淵源、美化日本殖民統(tǒng)治、丑化國民黨當局和整個中國的形象、販賣“臺獨”私貨,荼毒了整整一代臺灣青少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國民黨重返執(zhí)政伊始居然對民進黨炮制的“98課綱”照單全收。
雖然隨后馬當局修訂了“101課綱”,但教材亂象已然叢生。據說直到馬本人看到“獨派”編撰的教科書后方才大驚失色,下決心對課綱“撥亂反正”。由于當時課綱已經上路,故馬當局教育部門定性此次修訂為“微調”。據召集人王曉波回憶,課綱調整最多的是地理科目,原則是用“憲法”規(guī)定的“一國兩區(qū)”糾正“獨派”堅持的“一邊一國”,具體體現(xiàn)為將“中國第一大島是海南島,我國最高峰是玉山”,改為“第一大島是臺灣,我國最高峰是珠穆拉瑪峰,我國臺灣地區(qū)四面環(huán)海”。
正因為否定了“臺獨”論述,盡管課綱微調只是小修小補,王曉波和馬英九仍被整個綠營群起而攻之。此時課綱之爭已不再只是一個教育問題,而是上升為攸關國民兩黨核心論述“合法性”的意識形態(tài)硬仗。然而,面對民進黨反課綱的凌厲攻勢,國民黨卻不堪一擊,潰不成軍。用參與過課綱微調的謝大寧教授的話說,國民黨不但喪失了意識形態(tài)斗爭意識,而且對民進黨全面投降,馬英九無所逃其責。諷刺的是,馬英九對此只是輕描淡寫為“為了社會和諧,所以非常審慎,沒有採取蠻橫手段”。
“非常審慎”的后果就是撥亂反正半途而廢,年輕人的“國族認同”積非成是,連“臺灣人就是中國人”這樣的常識也成了許多人眼中的謬論。更嚴重的是,國民黨明明執(zhí)政8年,卻把話語權拱手相讓。一邊是兩岸交流熱火朝天,另一邊卻是身分對立日益嚴重,一旦臺灣政黨輪替,兩岸關係和平發(fā)展的成果即刻傾覆,教訓實在深刻。馬英九大權在握時錯過了大刀闊斧重整課綱的機會,如今“108課綱”全面推行赤裸裸的“臺獨”教育,下臺后的馬英九即使講一百遍“我們是中國人也是臺灣人”也回天乏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