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上萬名畜牧業(yè)者于2012年上街抗議,高喊強烈反對開放美牛進口。(中國時報資料照片)
蕭美琴赴美擔任“駐美代表”,被認為是“順風順水”,臺灣期盼她做成的一大任務就是臺美簽署自由貿易協議(FTA),履新甫月余,美方對洽簽FTA的前提就是開放美豬美牛入臺。對照民進黨在野時,激烈反對含瘦肉精的美豬牛進口,如今是否為了拼“外交”,過去的堅持也改變了?
臺灣應否開放美豬、美牛進口,分為食安與畜牧業(yè)市場等2層面思考,食安的部分是關于瘦肉精含量,專家認為,若依照美國標準(10ppb),對人體有害,況且大量價廉的美國豬肉來臺,亦將沖擊島內畜牧業(yè)。
其實美國要求開放美豬、美牛,已非第一天,美國對洽簽FTA,態(tài)度很明確,開放美豬、美牛就是前提,但臺灣在選舉激化下,在野政黨反對美豬牛進口,“執(zhí)政黨”因此背負極大壓力,從2000年至2020年,無論是國民黨或民進黨,同樣戲碼重復上演。
2006年陳水扁時期,曾向世貿組織(WTO)預告,準備解禁萊克多巴胺(瘦肉精),并制定最大殘留標準為10ppb,遭民團與國民黨反對。
2012年,馬英九“執(zhí)政”時,國民黨愿意有條件開放美牛,民進黨不惜占領議場主席臺5天4夜,帶著民眾上街抗議,擋下瘦肉精美牛;2016年民進黨再度“執(zhí)政”,誓死抵抗美豬牛的人,變成國民黨“立委”。
于是,藍綠兩黨“執(zhí)政”時,都希望與美國簽下FTA,作為重大突破;藍綠兩黨在野時,就炒作美豬美牛議題;由此可見,從2000年到2020,民進黨“執(zhí)政”12年,國民黨“執(zhí)政”8年,但藍綠對開放后的市場因應,進步甚少,或許就是要如此,才能繼續(xù)以“反開放”動員選票。
臺灣朝野如果認為臺美簽署FTA對臺灣有利,對解決美豬牛進口問題,應以科學依據訂出瘦肉精的安全標準,并以配套輔導本土畜牧業(yè)找到發(fā)展利基,以理性終結20年的老議題,而不是任由藍綠一再對抗、角力,失去臺灣拓展經貿的契機。


 
          




